「不斷提醒自己、不能再把大家當成十年前的『小朋友』看待了⋯⋯」米其林二星餐廳 RAW 大廚江振誠在臉書上感性的這麼說,語氣卻有大家長的溫柔。「過去十年有太多太多的新生代在這裡鍛鍊、成長、開枝散葉成為台灣各一線餐廳的重要支柱或已經開出一條自己的路,其實放眼望去、默默地 follow 這些孩子們、看著看著大家都已成氣候,在各個角落獨挑大樑展露頭角、心裡只有開心和安慰。」
他在 2024 年七月底拋出震撼彈,宣布在餐廳滿十周年之際,自己將從第一線引退,以及 2024 年 12 月 31 日將是 RAW 作為餐廳的最後一天。
延伸閱讀:橄欖樹另一篇:大廚江振誠的人生新頁
餐廳也推出最後一季菜單「The Last Dance 最後的圓舞曲」,細數 RAW 與江振誠一路走來的點滴——從歐洲到亞洲、從海洋到土地,從新加坡到台灣、從技藝到風土。(左圖:The Last Dance 中的「To my team and myself」,比喻團隊是他的骨與肉。© RAW)
幾個月前,RAW 開創時期的重要人物——新加坡米其林一星餐廳 Born 主廚 Zor Tan(陳茳誔)已經回過娘家,與 RAW 舉辦聯手餐會;十一月,餐廳更宣布豪華彩蛋,在最後兩個月,邀請曾在 RAW 工作的夥伴「回娘家」。目前已經公布的陣容,就包括米其林一星餐廳澀、獲得《臺北臺中米其林指南 2021》年輕主廚大獎的林佾華、《臺灣米其林指南 2024》年輕主廚大獎得主卉寓主廚陳莛諭與太太、也曾在 RAW 工作的甜點主廚林芷卉、知名直火料理餐廳 FirePlay 主廚蘇濟恆等九組人馬。
他們將在菜單中推出一道向 RAW 致敬的料理。不只主廚們,曾在 RAW 服務的前場團隊也將回家「共舞」。
不可忽視的人才彈藥庫
RAW 是台灣精緻餐飲界的指標餐廳之一,過去十年建立過無數里程碑:從打造論壇,帶動台灣味定位與認同討論風潮;到每年更換六次菜單,探索與實驗台灣風味與世界的連結,到邀請國際大廚從 Virgilio Martinez 到 Albert Adrià ,為台灣餐飲界注入活水與刺激等。其中更不能忽略的,是其為台灣餐飲培養出、能量飽足的人才彈藥庫。
不只目前宣布「回娘家」的餐廳與大廚們,其他包括米其林一星餐廳 A 主廚黃以倫、高雄一星餐廳 Haili 主廚康仁維、盤式甜點先鋒、必比登推介 HUGH dessert dining 主廚鄭為修與應庚宏等,RAW 都曾是他們職涯中值得紀念的一段旅程。
RAW 擁有相當規格的內場,每道菜都是細緻的團隊合作。
「假設一道菜是五個區域負責完成,每個區域再分成兩到三個人負責,那就是共十五個人完成一道菜,」陳莛諭舉例。「如果我負責肉的烹調,就會有十四個人在等我的肉,那也是一種壓力。如果我出狀況,就會影響其他人的節奏,例如醬汁的溫度等;同樣的,醬汁如果做不好也會影響我肉的濕潤度,需不需要重新復熱等⋯⋯」他說,當菜被拆解得越細,每項作業就演變成更高的張力。工作單純,卻意味著更高的精準與要求。
他也記得,當時江振誠新書《八角哲學》發表,江振誠當時在新加坡的餐廳 Restaurant Andre 整個團隊到台灣做活動,人數比 RAW 少,卻完全沒有到陌生環境的不熟悉,節奏明快,讓他印象深刻;又或是與秘魯知名餐廳 Central 的合作,為了熟悉完全不同的料理,餐廳不僅全員研究南美地理風土文化,週日員工餐還以祕魯料理為主題,樣樣都是緊湊而飽滿的學習。
對他而言,RAW 對他的最大啟發,是學習看待台灣料理的不同視角。現在在卉寓,他揉合西式技法,重新呈現家常暖心料理。 因此這次他帶了卉寓的鹹豬肉回到 RAW:雲林五花豬肉刻意保留香甜油花,以馬告、黑胡椒、蒜頭醃三四天後再煎到香脆,並讓馬告檸檬香茅香氣去除油脂的厚重,之後搭上酸麵包和比利時啤酒做的酸醬,代替薄切鹹豬肉搭配的白醋,整條上桌,大口吃肉。搭配的鹽昆布的油脂帶來堅果香氣,櫛瓜與水田芥沙拉則平衡整道料理。
台中米其林一星餐廳澀主廚林佾華則將在 12 月中回娘家,澀料理風格獨特,沉著雅致地闡揚台灣人熟悉的風味、內涵豐富,每季菜單都是精心的策展,融入主廚所見所思。
「這次的菜單是 last dance,雖然聽起來是結束,但對我來說,一直都是開始的地方。」他因此把自己帶過去的料理主題設定為 beginning(開始),將重新呈現 RAW 開幕第一季的開胃小點,但加入澀的風格與想法,作為致敬。
延伸閱讀:摘星那一天:澀的林佾華
他也記得一起執行的那些高規格餐會——他離開前的最後一次餐會,就是和東京米其林二星與綠星餐廳 Florilège 舉辦餐會,當時現任二星餐廳 logy 主廚田原諒悟也作為 Florilège 副主廚跟著大廚川手寬康一同前來,和林佾華分在同一組。
而一轉眼就是十年。
對於 RAW 的即將結束,他覺得雖在預期之中,卻難免失落。「雖然沒在那裡上班了,卻覺得有一個指標在那裡參考,是一種精神的感覺,但卻突然不見了。」他說。特別是,RAW 的投資與建構是很難得的規模,現在是否還有餐廳有這樣的覺悟、又能夠做多久,都難以預測。「老闆知道這樣的東西不會賺錢,我們獨立經營的餐廳也拿不出來(這樣的規模),(對 RAW 這樣的餐廳)只能且吃且珍惜。」他說。走過十年,走過參與 RAW 的前期到自己開業,他認為,即便飲食趨勢會流轉改變,精緻餐飲還是擔負著開拓的責任——第一個去探索這行業還能怎麼做、能做什麼,有更多除了食物以外,精神層面甚至社會面、國際層面的付出與責任。
這次回娘家,他會帶著整個團隊回去。「我想讓他們看一下真正的規格。這是我給不起(的廚房規模)。一定要讓他們看過,最後一次,一定要親眼見證最後一刻。」
下一個十年 繼續成為人才孵化器
江振誠曾說,他希望在 RAW 打造的,不只是一家餐廳,更是孵化台灣人才的平台。他希望把 RAW 帶上世界聚光燈的,也不只是料理和台灣味道與設計,還有台灣的人才。
而要做到這件事,必須以世界級的標準訓練人才——不是告訴他怎麼做菜、食譜如何,更是讓他們體會世界級的標準與制度是什麼,從分工、溝通甚至是打掃、儀容,落實在每一天。
開枝散葉的 RAW 畢業生,已是這份努力的最佳印證。
而下一個十年,卻又是另一個關鍵轉型時刻。
「亞洲廚師的社會地位相比十五或二十年前有了顯著提高。然而,我看到年輕廚師在專業教育、培訓、創造力和全球視野方面的極度不足,這已成為他們成⻑中最薄弱的一環,我們的餐飲界存在迫切的需求。 」他在宣布引退與 RAW 轉型的記者會上這麼說。
特別是,在疫情過程中與疫情之後,他感覺到儘管台灣餐飲繁花盛開,卻也感受到後繼無力,看不到未來幾年的方向;而決心投入餐飲的人,日日面對的則是營運的壓力與要求,無法獲得從文化、歷史,甚至是創業管理、品牌定位、成本計算、團隊領導等各個面向的有系統學習。這種空白,是畢業後即便擁有餐飲基礎知識,卻與專業工作者,甚至是餐飲專業營運者中間擁有的能力與經驗落差。
每十年總將自己歸零,重新設定人生目標的江振誠說,下一個十年,自己將持續為培育人才努力,RAW 也將在明年轉型為廚藝學院,收科系畢業生與新鮮人、也收想繼續前進,或在職場上感到困惑,使不上力的餐廳主廚。
「台灣不缺多一個餐廳、少一個餐廳。台灣缺少的是我們能不能培育出更多更好的下一代。」江振誠這麼說,為自己與台灣餐飲的下一個十年,再次立下了全速衝刺的目標。
首圖:© R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