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台灣美食蘊藏世代承繼的技藝,每道菜不僅滿足味蕾,也訴說著家族間的記憶與文化。以下三家臺灣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介餐廳,由母親與子女共同經營,他們在時代變遷中堅守獨有的家傳滋味,數十年來持續為食客帶來溫暖與感動。
延伸閱讀:什麼是必比登推介?

田媽媽 長盈海味屋:母女同心的風土滋味
在台南北門,田媽媽 長盈海味屋以虱目魚料理喚起遊子鄉愁。餐廳由謝佳歆與母親黃澐卿攜手經營(首圖:田媽媽 長盈海味屋提供),母女倆如好友般默契十足。「我覺得我們比較像合作夥伴,」年僅 25 歲的謝佳歆笑說,每天上工前她會對媽媽說:「合作愉快!」,不只是精神喊話,更是她們相伴多年的最佳寫照。
1995 年,黃澐卿創辦餐廳,推廣祖父與父親的虱目魚養殖事業,而謝佳歆從小跟著母親學廚,從小就坐在高腳椅上看著媽媽忙碌的身影,從七歲就會幫忙炒菜。她從母親身上學到不假手他人的堅持:自製剁椒、發酵西瓜綿,甚至種植盤飾所用的山葵菜與紫蘇等。

招牌菜「朝虱目想魚乾滷肉」,靈感來自鹹魚滷肉,「過去會將虱目魚抹鹽日曬以便保存,再與拜拜時才有的豬肉一起滷製,是五、六十年前的漁村菜。」謝佳歆提到,她們將鹹魚改良為熟成虱目魚,不只交織鮮味,也細述家族回憶。
母女倆不只做菜,還響應食農教育,帶客人體驗魚塭生態、實踐全魚利用:魚頭餵龍膽石斑、魚鱗製液肥等。「媽媽是我的最佳合夥人,她還教會我專注、用心對待每盤菜和每位顧客。」她們期盼,將這份家傳的愛,透過料理分享給更多人。
橋仔頭黃家肉燥飯(橋頭):四代傳承的人情味
店主黃俊傑的祖父自1952年從彰化鹿港移居高雄橋頭,在公有市場賣起家鄉風味的白菜肉羹。40 年後,黃俊傑的母親黃陳玉霞接手攤位,開始販售肉燥飯,憑藉扎實用料,在全台網路票選中奪冠,贏得「狀元肉燥飯」美譽。
第三代黃俊傑 28 歲時,放下印刷廠事業回歸家族,跟隨母親學藝。他說,母親對他要求比對員工更嚴格:每天清晨四點,母子倆前往橋頭市場挑選溫體豬肉,並在兩小時內處理完畢,確保新鮮。母親教他:「每樣食材都要親手挑選,才知道是否合標準。」他從母親身上學到對食材與流程的堅持,招牌肉燥需耗時 21 小時滷製,過程繁瑣。
延伸閱讀:米其林指南推薦台北台中必吃滷肉飯

「我曾做過一件最蠢的事,」他笑著回憶,「我那時覺得媽媽的方法太慢,想簡化流程,結果味道完全不對。媽媽告訴我:『吃的東西很主觀,今天有人說好吃,明天一定也有人說不好,我們只能盡力穩定品質、接近大眾化。』這是媽媽給我的要求。」他說,傳承手藝沒有捷徑,天氣冷熱、豬肉的差異,都需長時間拿捏與判斷,按部就班才能保留獨門風味。
五年前,母親放心將店務交付給他,但仍常來店裡用餐、指導,確保味道如一。如今 52 歲的黃俊傑秉持母親的教誨,珍視她傳授的人情味,堅持一對一服務,不用數位點餐,只為讓客人感受互動的溫度。他笑說:「效率重要,但人情味不能少。」老味道市場飄香,流傳的也是三代的堅持與情感。
延伸閱讀:愛海者的高雄美食、住宿與旅遊終極指南

一味品:古早味的堅持與守護
由吳明憲與母親吳陳錦秀共同經營,店內的碗粿與浮水魚羹,總能勾起台南人的童年回憶。吳明憲從高職起承接祖父與伯父的碗粿手藝,至今已 30 年,當年他與母親同時投入店務,母親專攻魚羹,他負責碗粿。為追求正統風味,吳明憲每天清晨兩點半開始,點火燒水、磨米漿,待第一批碗粿出爐已近五點。「沖煮米漿最難,火候與速度都需精準,否則容易結塊。」他回憶,當初跟伯父學了兩三年,才得其信任、將技術全盤傳授。
十多年前,母子自立門戶創辦一味品,母親掌管魚羹與前檯,吳明憲則是後場支柱,每日營業至傍晚五點才得喘息,「做吃的,就是爭一口氣,沒有退路。」吳明憲說。母親教導的不只廚藝,還有耐心與包容,她每年試米,細察陳米狀態,招牌碗粿用兩年半以上舊米磨漿,搭配自製肉燥、醬油膏與手切里肌肉,肉燥需提前兩三天炒製入味,其他食材則每日現做,簡單料理背後是繁複用心。

母子倆是低頭苦幹的最佳搭檔,他笑說:「媽媽已經72歲了,雖然很多人覺得人老就要退休,但我希望媽媽把身體顧好、健健康康,有體力就來店裡『巡頭看尾』。」這份對母親的牽掛,令人嘗到的不單是古早味,更有家人間的溫暖扶持。
延伸閱讀:暢遊台南中西區 吃遍米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