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人來到米其林一星餐廳彧割烹,不能錯過的是從開店就有的招牌料理「鰻魚釜飯」——酥脆的魚皮與充滿彈性的魚肉是分開料理而達成:魚皮小火鹽烤四十分鐘,控制火侯,緩慢讓油脂滴出來,避免過油而不夠酥脆,還帶著淡淡的海苔味道;魚肉則先蒸再烤,烤製時抹上取下的魚骨和清酒、味醂和醬油熬成的照燒醬汁,魚肉有彈性;火不太大,才不會讓醬汁焦掉。在那之前,則必須手工慢慢將一隻鰻魚四排、六七百根魚刺,一根根剪開,讓入口時吃不出魚刺且魚肉不至過於鬆軟。
搭配的釜飯,則是以台東米製作,每批都要將過測試,講究每個季節、新舊米不同的泡水時間長短,才入土鍋煮。鐘正芳說,土鍋有人專人負責,必須注意火侯,水的狀況、香氣、味道等,需要經驗累積,必須煮到粒粒分明、扎實飽滿。
釜飯是割烹餐廳必備菜色,彧割烹其實也提供螃蟹、白鯧、馬頭魚、午魚等不同的選項,但首次造訪必點、客人最愛的還是鰻魚釜飯。看來簡單直白的料理,鐘正芳說,料理呈現方式有很多,重點在於做出自己的細緻度與完成度。
料理之路
正如鰻魚釜飯這道招牌菜,鐘正芳擅長的是一路融會貫通學習的點滴,做出自己的風格,與料理的細緻。
74 年次的鐘正芳回想,對食材與味道的講究,從他小時候就開始。他的父母在台中擺攤賣菜,幫餐廳批貨。因此他從小就比一般人看更多的食材,看得懂食材的差異。
後來他為了學一門手藝進入台中高農餐飲科。唸書時,他早上到韓國料理店打工,晚上到學校上課,半工半讀。畢業之後,他則到海產店工作,兩段年輕時的工作經驗累積了他海鮮處理的經驗。例如當時的海產店還看得到四十公斤的蘇美,或是三、四十公斤的石斑;而海產店與客人的信任與互動,沒有菜單、單純取決於今天有什麼好貨、再思考怎麼料理的方式,他說,正是另一種的「omakase」。
延伸閱讀:主廚眼中的 Omakase
退伍、從澳洲打工度假回來後,他在日本料理餐廳待了七、八年。後來米其林二星餐廳祥雲龍吟在 2014 年開幕,他主動找人推薦進入餐廳,負責烤台,也是副廚的預備人選,被送到東京米其林三星餐廳龍吟受訓,從背食材名稱、日本用餐禮儀開始,不只工作,閒暇時間也全力以赴。
「當時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山本先生對料理的堅持。同一種食材,他會煎、煮、炒、炸等試上每一種可能,不同的料理方式、不同的溫度,可能差一度就要做一次實驗。」他回憶,大廚山本征治對料理充滿研究精神,他參加過包括三星餐廳菊乃井等六、七家知名餐廳輪流辦理的食材發表研討會,從餐廳關門後的十二點,一路進行到早上六點。
「這段歷程對我的影響,是怎樣不可能方式都試試看,你可以做各式各樣的嘗試。」他說。
融會貫通 做出自己的風格
在彧割烹,他傳承日式割烹的精神,但也融會其他料理領域的烹調方式。鐘正芳擅長在不同的領域裡,領會到異中求同,或同中求異:例如中餐炒肉前常會過油,讓肉質保持軟嫩,這種低溫過油的方式與要求,和西餐的舒肥很相似;而日本和中式料理都有紅燒,但呈現方式又有細微不同:日式可能以柴魚高湯為底,中式則常用蔥、蒜、醬油與水;兩者都有紅燒魚,但日式可能是紅燒魚下巴,加上牛蒡、蘿蔔,小份呈現,中式則是常是一整條或是整塊上桌。「我吃東西的時候,就會從味道、口感,產生很多想法。」他說。
這也是他想開自己割烹餐廳的原因之一,他希望用不限於日本食材的多元台灣食材,做出有著在地特色與自己風格日本料理餐廳。
就以烤魚來說,他在龍吟時學習到烤魚如要肉質軟嫩,必須溫度均勻、炭火溫度夠高,更需要休息,讓溫度慢慢進去,魚肉才不會過熟,且魚皮酥脆。但不同的魚肉烤製時,也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他舉例,馬頭魚肉質細緻綿密,油脂較薄,他烤製時會灑上薄鹽,上下四次,中間兩次還會淋清酒、味醂與香菜的水;秋刀魚則取下魚刺後,捲成球狀,搭配加了一點醬油熬煮過,平衡酸味的義大利老醋去烤。
「同樣是魚肉,不同的魚、生食熟食,想法和作法都不一樣,吃的是廚師的想法,」鐘正芳說。「這就是割烹有趣的地方」。
本文圖片由彧割烹提供。
延伸閱讀:看更多大廚的招牌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