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湛廚藝 3 分鐘 2021年1月21日

必比登推介:沁園春

走過 70 年歷史的沁園春,歷經輝煌風光,也有過低潮迷惘。但傳承四代的經典菜色,美味不變。

沁園春獲得《臺北臺中米其林指南 2020》必比登推介,它是台中規模最大、現存最早的江浙餐廳,獲獎後,重新成為眾人注目焦點。會說「重新」二字,是因為距離它上次的輝煌,已經有七十個年頭了。

根據《台灣省統計提要》顯示,從 1945 到 1949 年,短短四年間移入台灣的軍民共達 120 萬人左右。沁園春創辦人蔣東孚一家人也是在這個大時代巨變裡來到台灣,只是若說一般百姓是在「逃難」,蔣東孚則像在「搬家」——一家老小、僕佣浩浩蕩蕩六十人落腳台灣,在兵荒馬亂之際還能保有這等規格,實不容易。

延伸閱讀:《臺北臺中米其林指南 2020》必比登推介名單出爐

沁園春是有著 70 年歷史的老店。
沁園春是有著 70 年歷史的老店。

移居台灣的人口中,江蘇與浙江省人口比例就佔了兩成多,又集中在台北,一時之間,台北興起了許多江浙菜餐廳或館子,當時菜系分得細,有無錫菜館、上海菜館、杭州菜等。隨著主客群凋零、廚徒傳承不易、市場萎縮,慢慢地濃縮成為同一名稱的江浙餐館,也就是現今的樣貌。

蔣東孚是江蘇無錫人,原以古董字畫為業,來台後想另闢財源,在政治大老吳稚暉提議下,遠離江浙餐館一級戰區、遠離政治核心,獨自到台中另闢天地。蔣東孚買下了沁園春現址樓房,讓家中家廚掌勺,做一些原本家中吃的家常菜,吳稚暉為其題字「沁園春」,於 1949 年掛起招牌做起了餐飲生意。

寧為雞首不為牛尾,在台中開江浙餐館反而一支獨秀,中部人想吃江浙菜,就想到要上沁園春。加上蔣緯國與沁園春二代蔣信丞是結拜兄弟,有這樣資源的加持,沁園春如虎添翼。「1960、70年代,很多平民不敢靠近沁園春,因為門口總是停了很多『黑頭車』。」身為第四代女婿的郭文章,轉述家中長輩憶及的點滴往事。

延伸閱讀:《臺北臺中米其林指南 2020》臺中必比登推介——米其林評審員評語一覽

雖然曾經輝煌風光,沁園春還是不免有低潮階段,1990 年代在商圈沒落影響下,曾經解散員工,改賣牛排餐、經營卡拉 OK,直到 1987 年開放兩岸探親後,蔣信丞去了一趟上海,發現當地菜色口味不再傳統,正視到傳統的珍貴,返台後立刻找回原班底,讓沁園春重新開業。現在店內一隅的卡座沙發,正是卡拉 OK 年代留下的產物。 

一進到沁園春,除了吳稚暉題字外,牆面有多張黑白照片,其中一張便是蔣東孚與蔣緯國的合照,充滿時代的歷史感。

沁園春的無錫肉骨頭,是歷久不衰的經典菜色之一。
沁園春的無錫肉骨頭,是歷久不衰的經典菜色之一。

每天限量招牌玫瑰包

店有歷史,食物也有歷史。主廚翁志長在沁園春已經有三十多年,師承沁園春第二代主廚李錦興,保留古法製作,雪菜百頁、無錫肉骨頭、寧式鱔糊,是店內歷久不衰的招牌菜;而蔣信丞一家人愛吃的家宴菜則有薺菜冬筍雞絲、河蝦仁、雪菜肉絲麵等。

其中許多人必點的是市面上少見的「玫瑰包」(首圖,陳靜宜攝),原是蔣信丞自家的家常點心,後來成了沁園春一路以來不墜的明星商品,不外帶、只限內用,甚至有人是為了吃玫瑰包而入店用餐,跟台北餐盤推薦餐廳雞家莊的布丁異曲同工,這可不是玩飢餓行銷,玫瑰包每日限量,很快就會售罄。

玫瑰包是包子外型,上桌之後,服務人員就用一把大剪子把包子剪開大洞,玫瑰花香氣自包子縫裡竄出,內餡隨之汨汨流出,是相當吸睛的桌邊秀,吃起來又香又甜。翁志長補充,只以豬油、糖漬有機玫瑰做成的內餡,玫瑰花瓣以機器攪打會破壞風味,至今仍以手工捶搗方式手工製作,糖漬三年才能成玫瑰醬,專為玫瑰包所用。

浙_台中_沁園春_寧式鱔糊_08.JPG

沁園春蔣家身為無錫人,當然少不了無錫排骨,古稱「肉骨頭」,而沁園春用的也是正是此名,無錫排骨講究長度一致,肉質不柴不膩,輕咬便骨脫肉離,甜鹹平衡,是江浙菜濃油醬赤特色的代表。肉骨要先醃再炸,炸後再滷,滷完再蒸,使其熟爛,蒸後再入炒鍋收汁,使醬汁扒住肉排,過程繁瑣。

「寧式鱔糊」是寧波名菜,寧波菜又稱甬幫菜,以海鮮居多。挑選一兩半黃鱔,上桌白綠相雜,有蔥花、薑絲、香菜、蒜末,甚是好看,只見服務人員提著小油壺往菜淋下滾燙香油,油一落下便發出哧哧聲響,隨即冒出一縷白煙,熱油用來再次提高鱔糊溫度,增添香氣,帶有聲音、氣味、視覺的多重感官效果,接下來攪拌爆香,是一場老派風情的桌邊秀(左圖,陳靜宜攝)。鱔肉口感軟嫩彈牙,翁志長補充,鱔魚汆燙後去骨,燙未熟則難剔骨,過熟則肉糊爛,火侯控制是關鍵。

沁園春獲得必比登推介後,湧入了許多慕名而來的賓客,也鼓舞了第四代當家蔣瓏與夫婿郭文章。郭文章表示:「獲獎固然高興,然而相伴而來是被更高規格檢視,會更盡力讓沁園春在各方面越來越提升。」

首圖由陳靜宜拍攝。

延伸閱讀:更多必比登推介店家文章

精湛廚藝

繼續閱讀您可能會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