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滿足的早餐能開啟一整天的活力。而台灣人對於吃早餐向來熱情重視——在家享受早餐固然溫暖滿足,街頭巷尾更有琳琅滿目的精采早餐選項,等待探索。
以小吃為基底的豐富早餐選項
1950 年代前,台灣是農業社會。家庭的早餐常是在家享用白飯或稀飯,搭配青菜豆腐、醬菜,為一天辛勞的工作貯備能量。從農業社會逐漸轉變成工商業社會過程中,隨著生活型態改變,許多小吃形式的店家也改為一大早就開始營業:切仔麵、肉燥飯、米糕等,成為不少人開始工作前振奮精神的美味。如位於高雄鹽埕區成立於 1936年的鄭家切仔麵,從路邊攤到店家,九十多年來見證鹽埕的轉變。現在店家從早上八點就開始營業,提供土雞肉與大骨湯底的湯麵、米粉、雞肉切盤、蘿蔔、魚卵、魚肚與五花八門的黑白切豬內臟選項,不管是早上要上班上學、還是大夜班下班的饕客,都可以在此吃得飽足。
延伸閱讀:切仔麵和擔仔麵怎麼分?
高雄前金區的必比登推介店家前金肉燥飯也是類似的風格:成立於 1959 年,早上七點十五分開始營業,前金肉燥飯提供的是南台灣風格加入魚鬆的肉燥飯,肉燥裡加入豬背脂肪,格外香醇,搭配煎得外表金黃的流心荷包鴨蛋或是煎魚肚,一早就能吃得又香又飽,為一天補充滿元氣。
延伸閱讀:米其林指南推薦台北台中必吃滷肉飯
而在小吃文化繽紛的府城台南,早餐選項更是多元,且與在地文化緊密連結:您可以五點就到阿星鹹粥品嘗一碗以魚鮮高湯烹煮的米粥,搭配每日新鮮直送虱目魚肉與香濃蒜酥;又或是到其他虱目魚專門店家如阿興虱目魚,來一碗虱目魚腸湯或魚皮湯。
延伸閱讀:台南必吃米其林推薦早餐
如果起得更早,不少溫體牛肉或羊肉湯店家如尚好吃牛肉湯等半夜至清晨就開始營業,新鮮的肉品、清亮醇厚的湯頭、暖了胃也暖了心,絕對是一天的完美起點。
延伸閱讀:暢遊台南中西區 吃遍米其林
不只在南部,小吃在北部城市同樣是重要的晨間風景。台北大稻埕的八十年老店賣麵炎仔,或是台中有著七十年歷史的上海未名麵點,都是早晨七點就拉開大門營業。賣麵炎仔的紅燒肉與黑白切,開啟一天活力;上海未名麵點販售上海麵,麵條搭配酸菜、榨菜、酸豆角、醃蔥段等調味的靈魂元素,風味獨特。
而過去家庭中享用的清粥餐點,加入商業經營的思考後,現在經營時段多主打晚餐到宵夜時段,以至於清晨。如入選必比登推介的小品雅廚從傍晚營業至清晨五點,以溫柔的粥品與飯菜安撫夜歸人跟剛剛早起的腸胃。
延伸閱讀:清粥小菜 從宵夜到早餐的台式美好
移民與美軍駐台的影響
二戰後的台灣,大量移民帶來家鄉味,也讓早餐選項更加多采多姿——華北移民帶來了豆漿、油條、燒餅、飯糰,如成立於新北市的永和豆漿,後來更開枝散葉成為處處可見的餐飲品牌;而位於台北市華山市場二樓、五點半開始營業的人氣早餐阜杭豆漿以厚餅夾蛋為招牌餐點,往往要排上一、兩個小時才吃得到。除了移民,戰後的美援物資以及從 1950 年至 1979 年為期近三十年的美軍駐台歷史,也為台灣早餐帶入了西式飲食風格,讓三明治、漢堡,配奶茶、紅茶成為尋常的早餐選項。巷口街角橘紅色招牌的「美而美」系列等連鎖早餐店,成為許多台灣人的共同記憶與每日日常。
新鮮、現做、融合更多創意的台式早餐
在豐富扎實的基礎下,許多店家更融合在地多元文化或異國風味,發揮創意,延展出更精彩的風味。位於台北行天宮附近的必比登推介店家軟食力,就是這樣一家融合台灣多元文化與歷史的早餐店。店家標語「人生硬著幹,蛋餅軟著吃」激勵人心,招牌品項正是以南台灣粉漿蛋餅為基底,粉漿餅皮現場製作,外酥內嫩,另外還有以黑糖饅頭製成的漢堡「饅力堡」(首圖©軟食力);夾餡則不只傳統的蛋餅餡料,選擇從西式的花生醬起司蛋,到九層塔蛋油條與豬排,更有台味十足的五香豆乳雞與控肉,再搭配多樣化的豆漿選擇:客家擂茶、手炒黑糖、清漿、豆漿紅茶、麵茶豆漿等,創意呈現台灣多元融合的文化。
溫暖而包容,多樣且美味——吃早餐,是來台灣一定要體驗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