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初夏,台灣人最熱衷的話題之一,莫過於一般人戲稱的「粽子戰南北」——這件事指的是到了端午佳節,台灣南北粽子口味差異的討論。
事實上,粽子是佳節美食,更是可攜帶的米食料理,台灣的粽子種類多元豐富,除了南北,還有多元族群文化。盡顯台灣米食文化之美。
延伸閱讀:必吃台式米食美味——米其林指南推薦炒飯、米糕、米粉、湯圓與肉圓
南北之分與晶瑩剔透的「鹼粽」
南部肉粽跟北部肉粽在粽葉打開後,外觀上有明顯的區別。南部粽是以生米包覆餡料,因為採取生米包覆後入水煮熟,打開後米粒會緊密地貼在一起,呈現 Q 彈濡濕口感;北部地區,則慣用先炒過米與餡料再包覆起粽子後蒸熟,米粒分明,吃來有不同樂趣。
以南部粽來說,台南高雄的「菜粽」中除了白米只有花生仁,淋上淺色醬汁,撒上花生粉,味道單純溫和。這類風格的粽子可以在主打中南部口味的台北萬華的一甲子餐飲、高雄的菜粽李等必比登推介店家找到。
延伸閱讀:高雄鹽埕兩天一夜住宿、景點與美食指南

如果是台式肉粽,豐富的餡料常見有豬肉、栗子、鹹蛋黃、蝦米、滷香菇等,在中部海線區域,甚至會加入蚵乾和筍丁。
而如果偏好甜口味的粽子,最具代表性的是「鹼粽」。

鹼粽是把圓糯米拌上適量鹼水靜置,使糯米結構改變,再放到鍋中高壓炊煮。這樣煮出來的粽子,米粒變成黃色半透明軟 Q ,口感如粉粿,通常以新鮮竹葉包成。吃的時候可以蘸糖、也可以配蜂蜜,涼著吃或做成冰品都很美味。

來自山林原野的原住民粽
台灣的原住民部落裡有各式各款的「原住民粽」,但這個粽子跟漢人端午節沒有關係,不妨想成是以葉子包裹米澱粉,是類似「便當」,日常中便於攜帶食用的形式。
比如阿美族的阿里鳳鳳(alifongfong),是把海邊的林投樹葉子編織成小袋子,放入糯米飯與阿美族風格的醃鹹豬肉。泰雅族的「香蕉粽」則是香蕉葉包裹糯米、糖與香蕉,適合上山打獵攜帶。
而其中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阿粨(abai)與奇拿富(cinavu),這種長型粽子,外層通常是月桃葉,其中的澱粉來源為小米或是乾燥山芋粉,月桃葉跟澱粉中間墊了假酸漿葉子,餡料通常為豬肉,但偶爾也可見被部落暱稱為「小牛肉」的蝸牛肉。若有幸在原鄉或是都市中的原住民餐廳見到這樣有代表性的食物,千萬不能錯過。台中的必比登推介咕嚕咕嚕原住民音樂餐廳,就吃得到排灣族的阿粨粽!

外省鄉愁:廣受喜愛的湖州粽
台灣很受到歡迎的「外省粽」,通常說的是長條形的湖州粽。湖州鄰近上海跟杭州,傳統口味分成甜鹹,屬於江浙口味的外省口味,在台灣也非常受到歡迎。鹹口味的湖州粽是生米與醬油拌入味後,包入醃製過半肥半瘦的五花肉,放到水中燜煮而成。甜口味的湖州粽通常是加入豬板油製作的紅豆沙餡,水煮後,軟糯香甜。
在台北市富有歷史,具有外省特色的傳統市場如匯聚本省外省大江南北口味的南門市場和信義市場,有數家販售湖州粽極為出名的店家,比如立家肉粽、四喜肉粽,隨著端午佳節將近,市集攤位街道堆滿。以販售上海點心知名的鼎泰豐,長年提供湖州粽的鹹甜選項,好這口老派味道的老饕一年四季都能解饞。

而在台灣一些粵菜餐廳,會在端午節時借鏡「糯米雞」、「荷葉飯」菜式,以荷葉包裹糯米跟豪華餡料,推出但有廣東特色的米食粽子。 台中米其林入選餐廳与玥樓就曾推出綜合粵式與台菜風情的「荷葉麻油雞粽」,以乾荷葉包裹有麻油調味的香菇魷魚乾貨,形狀風味都渾圓飽滿;台北晶華酒店的晶華軒則曾以香港團圓年菜「盆菜」傳統為發想,炮製鮑魚、火腿、並泡發海參與干貝,蠔油調味,以竹葉跟荷葉包裹蒸煮推出「鮑魚花膠盆菜裹蒸粽」,又或是運用了頂級粵菜食材的燕窩、松茸的「松茸燕窩粽」等,都是廣東特色粽的好例子。
客家粽米食飄香
台灣客家米粽的風格偏向油飯的粒粒分明的乾爽風格,特點是會拌入蘿蔔乾粒,鹹香有口感。包裹的葉材除了常見的竹葉、竹殼,亦有使用月桃葉,讓米飯帶有特別的芬芳香氣。客家粽物還有一款獨一無二的「粄粽」,粄粽是將糯米與蓬萊米泡水磨粉做成粄糰,再以雪白的粄糰包裹餡料,吃起來柔軟香Q,是類似「粿」的特色米食。
延伸閱讀:在台灣米其林推薦餐廳品嘗客家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