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飲世界中,大廚的招牌菜就等同於藝術家的傑作或是歌手的暢銷曲一樣,為大廚以及餐廳的廚藝技巧、個性以及料理哲學定位。一起來看看在《米其林指南曼谷、清邁、布吉與攀牙 2020》推薦餐廳中,有哪十道招牌菜讓米其林評審員留下深刻印象?
五道泰國評審員推薦的招牌菜
1. 河蝦佐五花肉醬、蝦醬與有機米(River Prawn with Pork Belly Jam, Shrimp Paste and Organic Rice)
來自:Le Du,曼谷(米其林一星)
米其林評審員的評語:整隻河蝦從中剖半,烹調至完美狀態,維持新鮮以及自然風味。充滿蝦膏、輕微酸辣的冬蔭功醬將這道菜帶到另一個層次,也與蝦的新鮮形成對比。搭配有機米與蝦醬一同上桌,這道菜在加入了甜鹹風味的五花肉醬後,味道更加平衡,也與細緻切丁的芒果形成完美對比。
2. 暹羅紅寶石泰式甜品(Siam Ruby Thai Twisted Dessert)
來自:Redbox,清邁(米其林餐盤推薦)
米其林評審員的評語:這是我今年吃過最出色的椰子冰淇淋。這道菜全泰國知名,簡單易做,但讓這道菜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其使用來自沙沒頌堪(Samut Songkhram)府 Umpawa 區的椰子。上桌時,下面搭配了泰國酥脆的椰子捲碎片,增加口感,以及椰子餅乾「Sommaunut」、以馬來西亞棕櫚糖製成的自製糖漿,最後還放上一片可食用的金片。
3. 乳豬(Cochon de Lait)
來自:Le Normandie,曼谷(米其林二星)
米其林評審員的評語:這道乳豬經過醃製,軟嫩多味,且烹調完美。 烹調技巧以及食材都是最高品質,讓這道菜無懈可擊。
4. 香煎肥肝(Seared Foie Gras)
來自:Chef’s Table,曼谷(米其林一星)
米其林評審員的評語:厚片香煎肥肝佐綜合柑橘與胡蘿蔔醬一同上桌。肥肝烹調得很好,色澤美妙,外皮香脆,內部柔嫩。搭配的食材也烹調至完美,以簡單的編排與菜色完美融合。這是我吃過最出色的肥肝!
5. 以種植的泥土烹煮的蘿蔔(Carrots cooked in the soil they came from)
來自:Pru,普吉(米其林一星)
米其林評審員的評語:一道簡單卻不能錯過的菜色。蘿蔔以香蕉葉包裹,放到種植這些蘿蔔的泥土中,以桉木烤製六小時。之後,菜式會綴以用蘿蔔泥(而非醋)製成的荷蘭醬。食用時會嘗到明顯的蘿蔔天然甜味,伴隨輕輕的木香及泥土氣息。這真的是一道獨特而難忘的菜色。
五道國際評審員推薦的招牌菜
1. 鮪魚塔塔佐甜菜、酸豆和帕馬森起司(Tuna Tartar with Beets, Capers and Parmesan)
來自:Upstairs at Mikkeller,曼谷(米其林一星)
米其林評審員的評語:鮪魚塔塔佐以以甜菜製作的豐腴醬汁,為菜色加入甜味,以及深邃的味道和濃度,吃起來質感像義大利燉飯。綴以一片精緻的脆威化餅、陳年帕馬森起司碎、少量火箭菜及些許辣根鮮奶油汁,為菜色添加了一點辣味及細緻絲滑。 這道菜還配上一份非常濃郁的牛肉湯,把菜再提升一個層次。這是我嘗過最精巧的鮪魚塔塔之一!
2. 烤鴨紅咖哩(Roasted Duck Red Curry)
來自:Methavalai Sorndaeng,曼谷(米其林一星)
米其林評審員的評語:鴨肉經小心切片,肉質非常嫩滑,鳳梨片帶出美妙的甜味,平衡鴨肉的豐腴及膩感,是一道非常用心製作的紅咖哩。汁醬以椰子作基底,加上椰漿、大量新鮮的泰國檸檬葉及紅辣椒,當中的輕巧辣度及味道,為菜色帶來怡人的層次。
3. 有機微焦椰糖冰淇淋及豬肉鬆(Organic Burnt Coconut Sugar Ice cream and Pork Floss)
來自:Gaa,曼谷(米其林一星)
米其林評審員的評語:這是一道卓越、非常細滑、具義大利 gelato 風格的冰淇淋。它的焦糖味道濃郁,而經焦糖化的豬肉鬆,變得如棉花糖般幼細,配合冰淇淋,質地和味道都是超乎想像地好。這道高度原創的作品,獨特,看似簡單但其實非常多層次。
4. 祖母的蛋酒、糖果盒(Omas Eierlikör & Süssigkeitenbox)
來自:Sühring,曼谷(米其林二星)
米其林評審員的評語:小小但極度精緻的塔皮中,注滿輕盈的香草鮮奶油,表面是已熟透、帶甜的藍莓。一同上桌的「蛋酒」,沿用雙胞胎兄弟大廚祖母的食譜,味道非常濃郁,濃度恰到好處,是非常難忘及可人的味道。
5. 榴槤配糯米飯及椰漿(Durian with Sticky Rice and Coconut Cream)
來自:Magnolia Cafe,清邁(米其林餐盤推薦)
米其林評審員的評語:熟度剛好的榴槤,味道豐富,帶怡人的甜度。糯米飯煮得恰到好處,飯粒分明。 細滑的椰漿味道平衡甜香。這是一道難以忘懷的榴槤甜品,值得記下來。
本文由 Michelin Guide Thailand Editorial Team 撰寫,謝明玲與李明潔翻譯。原文請見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