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香港沙田一家老字號粵菜館「楓林小館」建地以三億港幣(約美金0.38億)賣出,消息一度登上媒體,宣告楓林小館在香港已成歷史。然而楓林小館的味道還沒結束,在台灣開枝散葉,彭家園就是楓林系統的其中一個支脈。
香港楓林小館以及其支脈源自廣東陸豐客家。鄉親一人拉一人,慢慢聚至香港,如同彭家的家族遷徙史。掌管楓林小館的彭家一共有七兄弟,約在西元一九六〇年代,老六彭嵩敬負責開發台灣市場,在台北開起楓林小館,只是經營多年後以年邁力衰而告終。
開枝散葉的粵菜經典
這期間叔姪輩接力,小楓園、醉楓園、新店楓林小館、精華小館、老彭的菜、羊成小館、廣安樓、彭家園陸續開業,目前僅存數家,彭家園便是其一。1981年開業的彭家園,由彭壯銳與其兄彭左幹聯手打拼,兩人至今也都年屆七十,店內裝潢樸素清幽、價格合宜、品質穩定,培養很多忠誠的熟客。
雖然因為食材來源不穩定,台灣的楓林系統沒有香港知名的紅燒乳鴿這道菜,然而其他菜色還是相當好辨識,尤其只要看到鹽焗中蝦、瓊山豆腐、芋泥鴨這幾道菜的作法跟樣貌,便能判定與楓林小館多少有淵源。
鹽焗中蝦看似普遍,不過作法各有差異。台灣式作法多用白蝦,拌炒蒜頭、青蔥、辣椒,是還帶點薄芡汁的濕炒。但彭家園開業至今仍選價格較高、肉質較好的劍蝦,油炸前先剪除鬚根、額劍、蝦腳與蝦眼,炸透後瀝油,純以胡椒粉、鹽乾炒而成。多一道剪蝦的用意,在鬚根易焦、眼珠易油爆,少了尖銳的額劍跟腳,不致刺傷嘴或手,單手自蝦頭一咬便能整尾連殼帶肉入口,這些方便可都是背後的細工才得來的果,蝦隻帶油香而不帶油汁,乾爽香酥,是很好的下酒菜。
瓊山豆腐雖然菜名中有豆腐二字,其實是蒸蛋白,蒸蛋白比蒸蛋來得爽口。以蒸蛋白鋪底,澆淋上以蠔油勾芡的干貝絲,而同樣是干貝絲,有的店家用的是便宜的干貝珠,彭家園用的則是大顆的日本干貝。蛋白與水的比例多寡影響到口感的滑嫩度,蛋白太多蒸出來硬、水太多蒸出來不成形,這些都是工夫,連著干貝芡汁一起入口,口味一濃一淡又有干貝提鮮,很是下飯。
京都排骨也是彭壯銳自豪的一道菜,每片約一公分厚,主要拿捏在醋、糖、番茄醬的比例,醬汁甚至可隨客人要稍加收乾或偏多掛汁,幾乎也是每桌必點的菜式。
至於另一道名菜「芋頭酥鴨」,將熟鴨肉拆碎鋪底,再疊上芋泥,這兩樣都已事先烹調過再入油鍋炸,因此油溫控制來得重要,保有芋頭香滑、鴨肉不乾柴, 吃起來鴨中有芋、芋中有鴨,更重要是芋頭表層炸出如蜂巢細孔,酥脆有層次 ,真不辜負菜名裡的每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