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吃飯求飽肚、有的人吃飯求口感,但在一號糧倉吃飯,彷彿還可以吃到悠長時光的記憶。
在高高低低舊公寓與新大樓錯落的八德路巷弄間,一號糧倉僅兩層樓高、低矮的黑屋簷引人注目。
1944年太平洋戰爭末期美軍開始轟炸,作為當時台北市行政區的中心點,日軍選擇在中崙蓋了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在台北市的糧倉。後來幾經演變,做為政府的麻袋倉庫、雜物倉庫等,直到五、六年前計畫修復,由立偕生活文化承接後重新規劃,才開設了超市與餐廳。
從細心保存下來的建物,還可以看出歷史軌跡,例如雙層加上中空的牆壁,目的是阻絕外面的濕氣與熱氣讓食物腐敗。
一號糧倉的有趣之處,在於以菜單與餐點重新詮釋歷史。立偕生活文化行銷企畫副總李姝慧說,一號糧倉的菜單就像是台灣的編年史,從日據時期的日式咖哩飯,美軍駐紮時的烤雞炸雞、到外省移民帶來的牛肉麵、以及現在大量東南亞新住民的泰味紅咖哩等。而餐點也有許多大份量、供分享的菜,呼應「糧倉」的概念。「不知道歷史,就沒辦法前進,但歷史也必須與現代生活共存,產生連結。」李姝慧說。
![一號糧倉的招牌菜色:帶骨牛小排麵,希望來客吃到時代感與意義。(一號糧倉提供)](https://d3h1lg3ksw6i6b.cloudfront.net/media/image/2018/09/07/4ab1a3d73f144a1795d1e8ada2a48362_%E7%B3%A7%E5%80%89%E4%B8%80%E8%99%9F%E5%B8%B6%E9%AA%A8%E7%89%9B%E5%B0%8F%E6%8E%92%E9%BA%B501.jpg)
立偕文化顧問,也是食材達人徐仲解釋,舉招牌菜色「帶骨牛小排麵」來說,除了時代感,八百台幣一碗的牛肉麵,還希望談昔日的「權貴」:首先,麵用上整塊美國牛小排,彰顯的是戰後受美國食物影響大,而吃大塊的肉,更是富裕的象徵;牛肉湯湯頭是經過四日慢熬而成,呼應的是五○年代江浙菜最被推崇,而江浙菜的核心概念,就是濃縮精鍊。至於搭配的辣醬,則選擇四川底,紀念台灣牛肉麵的發源地相傳在高雄岡山,那兒有著最多的四川人。
另一個例子是一號糧倉提供許多有趣的調飲,要彰顯近來台灣的飲料包括調酒、咖啡等越來越受國際矚目。調酒裡,可能加上東南亞的羅望子,或是台灣南北不同的桂花,調飲也提供香港的流行飲料鹹檸檬氣泡飲等,豐富多元,因為「調和,就是台灣的精神。」徐仲說。
![由日據時代糧倉改建而成,一樓是超市,二樓是餐廳,木造的建築充滿歷史感。(一號糧倉提供)](https://d3h1lg3ksw6i6b.cloudfront.net/media/image/2018/09/07/e409868011034f0a9bf90fe8383a4140_%E4%B8%80%E8%99%9F%E7%B3%A7%E5%80%89%E5%85%A7%E9%83%A8%282%29.jpg)
![池上冠軍米海鮮燉飯.jpg](https://d3h1lg3ksw6i6b.cloudfront.net/media/image/2018/09/07/c107d8b92be541dc9a7ba0c9e3c6745d_%E6%B1%A0%E4%B8%8A%E5%86%A0%E8%BB%8D%E7%B1%B3%E6%B5%B7%E9%AE%AE%E7%87%89%E9%A3%AF.jpg)
一號糧倉的另一個賞味點,是台灣在地食材。例如一道「池上冠軍米海鮮燉飯」,用的是稻米競賽冠軍林龍星的米,搭上台灣少見的小麥,米飯小麥彈香,再配上台灣白蝦、干貝,吃得到澎湃鮮甜;剝皮辣椒雞湯,用的則是南投武界、長時間飼養的桂丁雞,和高雄岡山的剝皮辣椒等,希望餐點成為食材最佳的展演舞台。
在獲得必比登推介後,李姝慧說,餐廳多了許多國外的旅客,循著米其林的推薦而來,因此有機會認識台灣的食材與農產。「我們發現透過吃能連結到台灣文化,我們會希望更往這方向前進,希望帶進更多好的台灣食材。」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