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期待的《米其林指南臺北》,結果終於在 2018 年 3 月 14 日於臺北文華東方酒店舉行的發布會中揭曉,同日晚上,在酒店的宴會廳也舉辦了名為「星耀臺灣,美饌啓航」的晚宴。
兩度迎接米其林登陸
能夠親身經歷《米其林指南》登陸港澳及台北,並感受米其林評鑒所散發的魅力,有點說不出的奇妙感覺。
大約 10 年前,我在現場見證了《米芝蓮指南》(港譯)在香港宣佈首本港澳指南即將出版的傳媒發佈會,舉行地點是當時任職的香港文華東方酒店。雖然只是公佈出版消息的記者會,但有數百傳媒到場採訪的盛況,仍然歷歷在目。
我記得當天,發佈會前半小時,各大傳媒已爭相佔據最有利拍攝位置,當米其林的代表帶同 L’ATELIER de Joel Robuchon 法國餐廳的廚神侯布雄(Joel Robuchon)一起出現台上時,立時引起現場傳媒及業者鬧哄哄的揣測,三星餐廳的得主是否已呼之欲出?然後米其林代表向傳媒表示,二人只是剛巧乘坐同一班航班到港,因此順水推舟邀請廚神一起出席發佈會而已。幾個月後結果公佈,最終唯一一家三星餐廳是四季酒店的龍景軒,成爲全球第一家獲得米其林三星的中餐廳。當年 L’ATELIER de Joel Robuchon 則摘得二星。
舞臺轉到臺北
2018 年的今天,同樣是《米其林指南》的出版發佈會,地點同樣是文華東方酒店,但舞臺則轉到了臺北——同樣是任職文華東方酒店的我,見證了首屆《米其林指南臺北》的誕生,更有幸以臺北文華東方酒店餐飲總監的角色,安排及參加了晚上舉行的慶祝盛宴。
雖然米其林在亞洲已有十個年頭,但從媒體、坊間及網上多月來沸沸揚揚的討論,以至倘大的酒店會場被幾百位傳媒人及業者擠滿、情緒沸騰高漲的發佈會現場看來,米其林首次登陸臺灣,仍備受注目,港臺兩地還是殷切期待的。
藉合作更深入了解
《米其林指南》是一本有超過 100 年歷史的國際美食聖典,指南發佈前對於推薦名單的保密程度、各階段消息發放時間的掌控及各項有關安排,他們有相當豐富的經驗和高標準,作為合作夥伴,酒店一方予以高度配合。通過雙方一起合作統籌、互動分工,能進一步了解米其林團隊的運作模式和流程,以及加深了對指南理念的認識,是一個非常寶貴的學習過程和經驗。
雙方合作和籌備事宜期間,米其林派出的多名代表,多番視察場地及商討細節,疲於奔命。在酒店餐飲業經過多年的歷練,算是身經百戰,安排像米其林般大型的發佈會及晚宴也可以說是駕輕就熟,但這次盛會將會是被記錄在臺灣餐飲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對我來說,總有一點意義重大的感覺。
獲益良多
隨著《米其林指南》的登陸,臺北文華東方酒店每一所餐廳及廚房上下,均齊心一致,絕不鬆懈,努力地把餐廳的質素做到最好。在晚宴部分,我們除了有機會與米其林共同編寫在臺灣展開新一頁的歷史之外,更締造了一次與不同國籍的星級廚師交流的難得機會,我們的行政西點副主廚 Guillaume Coulbrant 還有幸與當晚的神秘嘉賓、製作翻糖蛋糕手藝了得的臺灣天后蔡依林小姐合作,共同創作了晚宴的主題甜品。
晚宴菜式的安排上,由五組不同背景的國際級大廚,各展所能,透過創意及菜式,把主題發揮至極至。各位主廚的成功,跟他們認真的處世態度和周詳的策劃能力不無關係。爲一個 300 人的盛宴準備菜式,跟廚師們照顧各自所屬餐廳的數十位客人,完全是兩碼子的事。
晚宴中,日本米其林三星餐廳「龍吟」主廚山本征冶及臺灣米其林二星餐廳「祥雲龍吟」料理長稗田良平以「歷史的傳遞」為主題共同創作的一道湯品,動員臺日兩店包括日藉餐廳經理及廚師們總共十數人之多。從爐頭把煮好的湯品運送、至分菜派餐的特定地點所需之時間,事前也精確地以「分鐘」來計算準備好,一絲不苟得令人肅然起敬。
雅閣的謝文師傅,為了給客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特地兩度走訪烏來,尋找適合的原住民地道食材元素,選取最優質的馬告花,將他的一道招牌海參菜式為晚宴重新設計演繹,取名「蝦籽爆遼參佐馬告花」呈獻賓客,認真程度不言而喻。
為了製作出完美的主題甜品,蔡依林小姐表現全情投入,她極為專業的態度,令臺北文華東方酒店團隊也非常感動。Jolin 在百忙中多度抽空親臨酒店,每次花上數小時與行政西點副主廚 Guillaume Coulbrant 及酒店團隊商討研究,從最初的十多個甜品意念,去蕪存菁,嚴謹地共同創作了具有臺式風格的創意主題甜品「繽繽芭」及「桔仔店」。
《米其林指南》晚宴的入埸券,每位定價 600 美元,公開發售後不消一天即售罄,一票難求。有臺北文華東方酒店的餐廳員工,特別申請當天休假,然後自告奮勇要求酒店安排自己到晚宴當「義工」服務員,為的是親身參與盛宴,以見證歷史時刻。而各餐廳的經理,也於餐廳繁忙事段過後,特別到場,一睹一衆新晉星級餐廳名廚的風采。
臺北首屆《米其林指南》晚宴的魅力、「米其林」這名字對餐飲食業界不同階層持分者的吸引力, 從以上觀察,可見一斑。
米其林進駐,臺港兩地反應有所不同
每當米其林進駐一個城市,必然掀起全城熱話,而每個城市,也經歷一個「學習階段」。
去年曾有米其林代表到訪過臺北一些餐廳並索取其餐廳的資料,業者誤以爲這就是餐廳將會獲星的「暗示」;也聽聞有業者不惜招聘顧問,以為更能掌握評審標準及規則,増加摘星的機會;早前米其林公佈了必比登推介美食榜,亦有業界人士及市民以為這已經是米其林星級評審結果,替一些心儀卻未能上榜的餐廳可惜。亦有人不知道米其林推介是以城市為單位,紛紛為臺中及臺南的餐廳打氣或抱不平。結果公佈前的一星期,各大傳媒已經四處查問,相繼報導哪些餐廳獲得米其林的邀請,代表奪星機會比較大,而臺灣的餐飲業者對傳媒查詢也表現大方,樂意回應。 以上種種現象,與當年香港迎接米其林的情況有所不同。
當時香港有不少餐廳的管理層或廚師,曾在外國的米其林星級餐廳工作,對米其林的評選標準有所掌握和累積了些個人心得。各大餐廳即使受到傳媒追訪,也不會隨便透露有否收到米其林的邀請,傳媒也就只能作單方面的揣測了。
不過兩地相同的是,在結果公佈之後,市場反應是一樣的:有幸摘星或被推介的餐廳,立時成爲被各大傳媒採訪追訪的對象,客人也爭相訂座一嘗星級餐廳的美味。
米其林對城市的影響
《米其林指南》登陸香港已十年。十年間,指南讓不少廚師及餐廳經營者力求精益求精,改善餐飲質素,令廣大的食客得益,為業界帶來不少正面的影響。
有些餐飲業者,特別是一些規模較大的餐飲集團和酒店業界,會投放更多的資源以提升餐飲和服務的質素,增強其市場的競爭力,務求為未獲星級評價的餐廳增加摘星的機會,讓已經摘星的餐廳繼續提升實力,積極邁向更高的殊榮或維持三星的榮耀。
此外,藉著米其林這個平台,吸引了更多國外星級餐廳的廚師到香港交流,甚至在香港市場開展餐飲事業。餐飲投資者也更願意投入更加多的資源去邀請世界級名廚落戶香港市場。
隨著臺北成為米其林登陸的城市,米其林能否像在香港一樣為各方面帶來正面的化學反應,有待時間的證明。
延伸閱讀:關於米其林的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