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菜人物"系列第一个出场的,是香港第一代食家,也是美食文字工作者的祖师爷:陈梦因。
香港饮食文化的滥觞
同时,在陈公之前,香港食坛的文字纪录顶多只是食谱,他的美食专栏涉猎的层面则包括相关历史、习俗、社会变迁等元素,不但让食物这回事有了可读性高的内容,更有了味道以外的深度。若香港饮食有文化可言,陈梦因,就是文化的滥觞。
"他很关怀大众,这一点让我很感动。50年代资讯娱乐没今天发达,陈梦因挑起当读者"衣食父母"的重任,每天穿长衫跑街市、又到餐馆试菜,香港的饮食文字才慢慢成了气候。"吴瑞卿曾在 2008 年帮忙出版社宣传《食经》之际,接受《苹果日报》访问时这么表示。"战后社会不同现在,很少家庭能负担上馆子吃饭或买好材料,于是他不断钻街市,在文章聊聊市况和菜价,教大家用简单材料弄一桌好菜,又常刊登读者来信,所以看这书,你会读到许多老香港情怀。"
见多识广 自重重人
要成为食家,首要条件,恐怕就是要见过世面,味蕾有一定阅历。在这个年代,交通与物流方便、各种饮食资讯在网际网路上唾手可得,要当食家不难。然而,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陈梦因却是凭着记者的身分,采访足迹遍布中国大江南北,随之而来的是饮食见闻、民间习俗、风土人情的累积,打下了日后美食书写的稳固地基。
"老爷他喜欢吃,有强烈好奇心,吃到好吃的,会不厌其烦地追问有关的详情,而且身为记者有做笔记的习惯,慢慢就培养了对于饮食的见解和内涵。还有另外一点,他乐于助人、广结善缘,当记者又让他结识了不少大人物,去到那里都有人请他吃饭。所以,庶民美食他吃过、高级筵席也见识不少,于此种种,让他具备了成为一名食家的条件。"饮食研究家、也是陈梦因次子陈纪临的太太方晓岚提起已故的家翁,滔滔不绝:"他对吃很懂,但不会以挑剔来显示自己的品味,更从来不会开口评论别人做的菜。他的准则是:除非我能做到一样好,又或者能提出改善的方法,否则,我没资格评论。"以这个严格标准来看,这年代几乎九成的食家都不合格,这态度显示的是旧时代"自重重人"的道德感。
车房挂满鲍参翅肚
陈梦因爱吃懂吃,却不成癡。陈纪临形容爸爸的个性,是"自己有一百元,可以用九十元甚至全部去帮人,他但是绝不会花九十元去吃。他追求的是吃的价值,不会为了虚荣而吃,总是量力而为。"除此以外,原来这位祖师爷食家的食量不大,从不纵情酒食。"爸爸平日的饮食极为清简,饭、汤、菜、肉,每样都只吃一点,分量很少。宴客的话,也适可而止。"
陈梦因退休后,移居美国,后来陈纪临夫妇是陈公住得最近的儿媳,间接训练了他俩成为大厨——每周总有一两天,相交满天下的陈梦因会在家宴客,但他担任的是顾问的角色,写好菜单,让儿子媳妇执行,自己则是在旁指点、督促。
"他对细节很有要求,连食器都因运菜色严谨挑选,譬如,深绿色蔬菜,就要用白色碟;浅绿色蔬菜,得用黑色碟。" 当时陈公所用的碗碗碟碟,全是古董瓷器。"不过爸爸对这些东西并不执着,打破了就打破了,他从无不悦。"
家里的食客如云,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座上客有大将军张发奎、画家张大千等人。"我们美国加州家的车房,都不是用来停车的,而是挂满了一袋袋的鲍参翅肚,好像海味铺一样,非常壮观!"
加州空气干燥,用车房来挂海味,确实是最好的保存方式。现在回想起车房的景象,夫妇俩人忍不住呵呵笑。
羊城首席美食家后人之师 教诲既严且厉
担任"家厨"二十年,见尽风流人物,也亲眼见证陈公如何指导有"舌尖上的贵族"、"羊城首席美食家后人"之称的江献珠做菜。
江献珠是广州赫赫有名的食家江太史的孙女,然而,四十岁为了让患病的母亲能吃到昔日太史第的佳肴才正式下厨,学会做菜。后来,在机缘巧合下,江献珠认识了陈梦因,一拍即合,从此成为她做菜的老师。
"老爷负责说,江献珠负责做,对她极为严厉。"夫妇俩几乎异口同声:"有一次最为记忆深刻!江献珠做了一桌子的菜,但有一样食材,忘了是蚕豆还是青豆,重复出现了三次。结果,惹来厉声责备,说这不够水准,一种食材顶多能用两次!江献珠当场被骂哭了,我们则呆在那里。"江献珠也曾在访问说过,陈梦因对她都是当众恣意批评、毫不留情,跟儿媳这段回忆非常吻合。
重撰食谱成书
十年前,出版社希望他们以陈家后人的身分,撰写陈梦因先生书中所述菜式的食谱,因为陈公写的,是"让你知道为何要放糖放盐,而不是教你放多少糖和多少盐"的做菜理念,而不是方法。"我们从来没想过,那二十年的"家厨"经验,造就了我们晚年的另一番光景。"
他们以"陈家厨坊"之名,出版了第一本食谱《真味香港菜》,大受欢迎。紧接又出版了《真味香港菜2》,从此笔耕不辍,仅仅是粤菜四系的食谱,就有七本。"我们秉持老爷的教诲,以学术研究的态度去写食谱,每一道菜都会附上出处、文化典故。为此,每写一本,就会去到当地作考察,譬如为了写《追源寻根客家菜》,我们分开几次来来回回地,在惠州应该住了有一个月。"
导读中菜饮食文化 流传多国
2016 年,陈家厨坊因受到英国出版界权威 Phaidon Press 之邀,以英文撰写,出版了《China:The Cookbook》,记载了 650 道中菜食谱,菜系横跨 30 个地区。当中,四系粤菜所佔的比例约有四分一。
出版社更安排了陈氏伉俪到纽约、旧金山、伦敦、温哥华、悉尼、墨尔本等大城市宣传,将中菜发扬光大。如今,这本书有法文、西班牙文版,陆续会有其他译本面世,包括中文。这不仅仅是一本食谱书,更是中菜饮食文化的导读本,写完了食谱,他们还花了三个月,写了 14 页的食材索引,详细解释许多中菜独有的食材,譬如粤菜中的豆豉、腊肠、膶肠、面豉酱、咸柠檬、虾米、陈皮等等,附上正确的译名,俨如小型百科全书,具有极高参考价值。
不忘祖师精神
"老爷对我们最大的影响是,用心做菜。每做一道菜,总是反反复复思考,怎样把它做到最好。比方说,广东人最爱吃的白切鸡,用浸熟的方法,鸡的味道跑到水里去了,吃起来鸡味不够好,用蒸的,鸡肉又未免容易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想到,用保鲜纸包住整只鸡来蒸,但要剪开鸡腿部分的保鲜纸,以取得"爆皮效果"之馀,厚肉的鸡腿部分也能蒸熟。"他们说。"如果他老人家亲眼见到我们现在所做的事、出版的书,应该会很安慰吧!"
老先生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被儿媳延续了下来,继续以文字给热爱美食的人,带来美好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