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角變主角
事實上,香菜是一般台灣菜餚、特別是小吃最常見的配角之一。肉圓、大腸麵線、貢丸湯、豬血糕、潤餅裡都可能灑上一些提味提色。過去熟悉到不行的配角居然反客為主,還大受歡迎,台灣人簡直覺得不可思議。
更何況,對香菜的反應向來極端,有人愛到不行,例如著名歌手中島美嘉就曾透露自己最愛喝香菜水、演員伊勢谷友介也酷愛香菜,覺得香菜是亞洲菜的精髓所在;但也有人覺得香菜味道如臭蟲、如肥皂,「不要香菜」幾乎成為點菜時的口頭禪。研究的確發現,香菜擁有的獨特醛類與臭蟲、肥皂相同,且某些人擁有特殊的嗅覺基因,讓他們對此種成分特別敏感。
香菜的千萬風情
原名「芫荽」的香菜,傳說是漢朝張騫通西域時帶進東方的。本身有特殊香氣的香菜比起病蟲害問題,更需要克服的是排水與潮濕悶熱:排水不良的地會讓香菜根容易腐爛難種,且種過香菜的土地礦物質會明顯降低,必須移地種植,甫採收的香菜更要放在碎冰上保鮮等等,照顧並不容易。
以肉圓聞名的彰化北斗,是台灣產最多香菜的地方。為了克服香菜的柔弱與種植的困難,穩定生產,他們發展出幾個方法:例如向外縣市擴大種植的面積,讓土地可以輪作,或是在田上鋪上稻草,一方面調節田地溫度,二方面減少大雨直接沖刷,三者稻草能阻絕雜草生長,腐爛後,還能成為肥料。
有趣的是,當配角意外成了主角,或許因為不同的審視角度,這幾年以香菜為主題的創新,也成為台灣廚藝圈的一股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