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話實說 7 分鐘 2018年11月16日

食趣見聞:港台飲食文化八個「同與不同」

從婚宴開席的時間、甜湯備料的順序、外帶打包的習慣到最後點餐的時間,台北文華東方酒店餐飲總監鄔智明從香港來台兩年,觀察到許多飲食文化上,兩地不同的人文風情。

可能是工作關係吧,我每到一個地方,總是會留意當地的餐飲模式、飲食習慣等。來台兩年,發現港台餐食文化及餐廳營運模式有著許多有趣的「同與不同」之處:

1. 台灣婚宴吃得早
台灣人吃午餐和晚飯的時間一般都比香港早,從婚宴的安排也能略知一二。在台灣,中午的婚宴非常普遍,晚宴則通常設於晚上六點或六點半,且準時開席。這時間與香港相比,已是早了2個小時!且可能是爲了爭取時間,來賓入席前,六到八小碟的前菜早已被置於桌上轉盤,讓先來的賓客享用。大約在晚上七時開場儀式才正式開始,主持人介紹新人上台、播放新人影片等,賓客一邊吃一邊看,九時左右結束,賓客陸續離開。

香港的婚宴,則傳統上都是「五時恭候,八時入席」,但準時開席比較罕見。一般來説,非上班族的賓客可相約五時左右到場以麻雀遊樂。由於香港生活節奏緊張,因工作關係不能準時到場的賓客也不少,八點多若有八成以上賓客入席,已是不錯的進度了。但此時還沒開始上菜,多是先播放一連串新人從相識相戀到結婚當天的影片和照片,近年,還有新人把結婚簽字的儀式在筵席之前舉行,讓更多親友可以見證感動一刻。在司儀或新人完成開場儀式前,很少開始奉上第一道菜,所以大部分婚宴一般也會到十一時才能結束,比台灣晚很多呢。

大廚Yannick Alléno在台北的 S.T.A.Y. (現已結業)會把當天上午烘烤,但中午時段客人用剩下的麵包送給午餐後離開的客人作外帶,避免浪費。(照片:鄔智明)
大廚Yannick Alléno在台北的 S.T.A.Y. (現已結業)會把當天上午烘烤,但中午時段客人用剩下的麵包送給午餐後離開的客人作外帶,避免浪費。(照片:鄔智明)

2. 台灣的打包文化較普遍
在香港的婚宴場合,吃到最後一道飯或麵時,因爲吃得太飽,十二人分量的飯和麵往往有一半以上沒有人吃,大家多會互相禮讓,最後,最普遍的做法,是由席中一至兩位賓客把飯麵帶走。

至於在台灣的宴席,我不只一次見過,在吃到第三、四道菜時,已有數十名賓客要求服務生把撤下來的菜色打包。而且,不是把整桌沒吃完的食物一次打包,而是把各自不同道菜讓不同的賓客打包,例如每位半隻的上湯焗龍蝦、幾塊鷄肉等。與香港的打包習慣大大不同。就我自己的經驗而言,台灣人到飯店吃下午茶,最後剩下一件小點,要求服務員打包的情況很普遍;然而在香港,即使吃剩數件,要求帶走的也相對少很多。

有一次與太太光顧現已歇業的高級法國餐廳S.T.A.Y,餐後服務生曾詢問我們要不要把吃不完的麵包帶走。我們當時為了避免麻煩,回絕了。到結賬離開時,笑意盈盈的服務員叫我們拿一包紙袋,說是餐廳送給我們的。打開一看,原來是麵包。服務員解釋說,因爲上午烘烤的麵包,餐廳規定午飯過後不能用以招待晚宴的客人,爲了減少浪費,特意把中午剩下來的麵包送給光顧的客人。這樣的安排和想法,在香港的餐廳從未見過。每個國家的文化不同,台灣在珍惜食物及環保的角度上來看,確是一種美德。

3. 台灣網絡購物發展較成熟
香港本地最大的網購平台HKTV Mall還在發展當中;少數由外資經營、專營外國食品的平台,如Oisix,專營日本鮮食,不過價錢也較貴一點;其次也有販賣本地有機蔬菜、外國水果海鮮的網上平台,不過,大部分市民還是主要到本地的超級市場或傳統市場購買新鮮食品。

至於台灣的網路購物、或是從APP、電視購物頻道購買的、或是農家直送的都很多,產品多樣化,競爭也非常激烈。市民一般都有網購的習慣,身邊有很多同事朋友都告訴我,想買東西的時候,都不會到實體店,而是從網上選購,然後在超商取貨,既便宜又快捷方便。光是訂購本地蔬果,網上直銷商店或農家就多不勝數,口碑好的農戶,往往在收成期前幾個月便開始接受預訂,也迅速被搶購一空。

台北每年舉辦的「台北國際旅展」,除了各大小旅行社及餐廳外,五星級酒店也會參與其中。圖為台北文華東方酒店的專櫃。(照片:鄔智明)
台北每年舉辦的「台北國際旅展」,除了各大小旅行社及餐廳外,五星級酒店也會參與其中。圖為台北文華東方酒店的專櫃。(照片:鄔智明)

4. 台灣餐飲優惠券盛行
台灣的餐飲優惠券文化普遍。以1986年起,年年舉辦的「台北國際旅展」(Taipei International Travel Fair)來說,就有許多飲食集團和飯店參與。去年的國際旅展中,包括五星級酒店如台北文華東方酒店 、台北晶華酒店 台北君悅酒店等,都以特價推售住宿及餐飲優惠券,折扣甚至可能高達20% 至35%。香格里拉台北遠東國際大飯店的自助餐甚至曾以原價的55折銷售優惠券。 這種銷售的形式及程度,在香港的五星級酒店,是不曾出現過的。

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在香港,過了使用期限的優惠券,一般情況下都被視爲失效作廢; 但在台灣的消費法歸下,這些預售優惠券,即使過了使用期限,客人仍可憑券,以購入優惠券的金額當作現金使用!消費者獲得很大的保障,在這個層面上是非常值得香港學習的。

前陣子,台中起家的珍珠奶茶名店春水堂也登陸香港,受到歡迎。(照片:春水堂臉書)
前陣子,台中起家的珍珠奶茶名店春水堂也登陸香港,受到歡迎。(照片:春水堂臉書)

5. 台灣每日一杯手搖飲料?!
在台灣,被視為台灣「國民飲料」的珍珠奶茶受歡迎程度毋庸置疑,甚至有統計指出,台灣人手搖茶的市場規模超過八百億。知名的珍珠奶茶店家到了香港,也同樣受到歡迎,大排長龍,買一杯珍奶往往要等上一兩個小時,非常誇張。

香港本土飲料的代表則是港式奶茶,但它沒有像台灣的珍珠奶茶般有專賣店,要喝的時候都是到茶餐廳去,一般也是用餐時順便喝一杯而已。來台以後,發現手搖茶飲店的數量非常驚人。我在飯店工作,飯店提供免費員工餐,包括咖啡、茶、碳酸飲料等。但我觀察,仍有不少同事每天上班回到飯店時,手裏都拿著一杯飲料,有些則在吃過午飯後與其他同好者浩浩蕩蕩的跑去買飲料,多數都是珍珠奶茶。這樣人手一杯手搖飲料的畫面,讓我對這「國民飲料」的滲透性及台灣人對珍珠奶茶的狂熱程度,有更深刻的體會呢!

台灣的甜湯,客人通常可選不同的配料,再加到紅豆湯、刨冰或豆花上享用,跟香港的甜湯選擇及風格很不一樣。(照片:鄔智明)
台灣的甜湯,客人通常可選不同的配料,再加到紅豆湯、刨冰或豆花上享用,跟香港的甜湯選擇及風格很不一樣。(照片:鄔智明)

6. 豐富多變的甜湯
有一次,與太太在台北的甜品店吃甜湯和麻糬的時候,忽發思鄉之情,興之所至,二人輪流把在香港傳統的「糖水舖」(甜湯店)能吃到的傳統「糖水」一個一個的數出來:紅荳沙、 綠荳沙、蕃薯糖水(地瓜甜湯)、湯圓、桑寄生蓮子蛋茶、芝麻糊、杏仁糊、花生糊、合桃糊、椰子糊、麥米粥、雞蛋腐竹糖水、西米露、馬蹄露、豆腐花、雪耳木瓜、燉蛋、燉奶、紫米露、腐竹白果薏米、喳咋、涼粉、楊枝甘露…

香港的糖水款式比較多樣化,每一款都是加入不同食材獨立煮製,作法不盡相同,因此每一款甜品均有自己的個性,味道和口感各有不同,某些口味可以混合配搭來吃,使味道更多變化和更豐富。

台灣的甜湯,與香港的糖水不同,通常會把不同的配料預先煮好,吃時由客人選喜愛的配料,再加進熱的紅豆湯、燒仙草、豆花中品嚐。最常見的配料有粉圓、芋圓、地瓜圓、花生、薏仁、紅豆、綠豆、芋頭、湯圓等,這些配料配還可以搭冰豆花、刨冰來吃,此外還可以加入各類水果、煉乳、愛玉、蒟蒻等配料以增添變化。兩地的甜湯都豐富多變,風格雖不同,但都有支持愛好者。

香港中環的陸羽茶室是1933年開業的,是香港最歷史悠久的中式茶樓之一,其「點心紙」仍保留著傳統懷舊的味道。(相片提供: 于逸堯)
香港中環的陸羽茶室是1933年開業的,是香港最歷史悠久的中式茶樓之一,其「點心紙」仍保留著傳統懷舊的味道。(相片提供: 于逸堯)

7. 兩地老店反應時代飲食文化
能在時代洪流中屹立不搖的老店,都是在品質與味道上有所堅持,因此歷久彌新。觀察兩地,都有不少老店,反映著時代對飲食的喜好與品味,值得細細體會。

在香港這彈丸之地,包括香港文華酒店、銀龍冰室、美心西餅、Amigo 餐廳、金鳳大餐廳、大家樂等都有五十年的歷史;超過六十年歷史的,有榮華餅家、方榮記、深井裕記燒鵝;而例如詠藜園、元朗大同老餅家、鏞記酒家、蛇王芬等,更是超過七十年的老店;龍華酒店、奇華餅家、太平館、陸羽茶室、半島酒店、嘉頓麵包食品等,則在港跨越了90個年頭。百年老店「蓮香樓」前陣子則曾傳出被收購的傳聞。 從餅家到中式酒樓、茶餐廳等,反應香港特殊的飲食風格。

至於台灣,根據《百年老鋪》一書,單是百年老鋪已列出了112家, 就是位於台北的也有20多家。 廣受歡迎的店家包括了李亭香餅店、金春發牛肉麵、郭元益食品糕餅、林合發油飯粿店、新竹肉圓、進財切仔麵、小春園滷味、兩喜號魷魚羹、龍都冰果室、圓環三元號魚翅肉羹、永樂雞捲大王、老順香糕餅店等 ,許多是小吃,也有不少糕餅舖。而位於金門的永寬鹹粿店和三寶齋燒餅店、新竹吃客家料理的金松百年老店和美濃樓,更是清朝年間就開業的老店。

台北大同區的永樂雞捲大王始於1907年。永樂雞捲實則沒有雞肉在內,它是以紅糟及香料醃製的豬絞肉,加上洋蔥、澱粉等,鑲入腐皮內炸成。(照片:鄔智明)
台北大同區的永樂雞捲大王始於1907年。永樂雞捲實則沒有雞肉在內,它是以紅糟及香料醃製的豬絞肉,加上洋蔥、澱粉等,鑲入腐皮內炸成。(照片:鄔智明)

8. 餐廳營業時間概念不同
畢業後,加入香港的酒店當餐廳服務員,從那時起,我就被灌輸了一個概念:酒店餐廳只有最後點餐時間(last order),沒有關門時間 (closing time)。

只在午餐及晚餐營業的餐廳,一般把最後點餐時間定在下午兩點半及晚上十點半,客人即使在兩點二十九分踏進餐廳,餐廳也是歡迎的,只是會提醒客人把甜品與主食一起下單,以便讓廚師能有充分時間準備,並在餐廳留下足夠的人手就可以了。

至於自助餐餐廳,到了官方的營業時間結束時,服務生才能把開胃菜及主菜逐一收回廚房,一般甜品及自助咖啡和茶等還是繼續供應一段時間,客人實際上還有10至15分鐘享用甜品和咖啡。非酒店經營的一般餐廳,則通常把最後點餐時間定在餐廳關門時間前30分鐘,或會在快要關門時提醒客人,也不一定延長營業時間來遷就客人。

到台灣,則發現餐廳對關門時間比較嚴謹,大部分餐廳員工也對自己能否準時下班比較在意。

我在台北酒店享用自助餐時就親身體驗,用餐規定時間一到,員工們第一時間就先行把所有自助咖啡機關掉,提供現場煎餅服務的廚師,也立刻拒絕客人的製餅要求。到連鎖餐廳用餐,於餐廳關門前45分鐘到逹,就被櫃臺告知廚師們已經下了班,不再提供任何餐點。

印象更深刻的是,有一次酒店的總統套房住客預訂了另一家五星級酒店的米其林餐廳。當時,他希望把定位時間從中午一點半改為二點,卻被斷然拒絕。經相熟的人聯繫疏通, 才容許改變訂位時間,要求是需要預先選好菜色。這位客人在預定了該餐廳最名貴的午宴套餐後,還再三被叮囑「絕對不能遅到」, 因廚師們需要下班,套餐的所有菜色將會於客人到來時一次奉上。即使建議多給他們小費或加班費,也不得要領。在香港,這樣的安排是聞所未聞的。

這些經驗,讓我對不同城市、不同的生活習慣、節奏和精神面貌,如何影響服務業的營運模式和生態,有了更深的認識。

食話實說

繼續閱讀您可能會感興趣的文章

选择您的入住日期
USD的價格,1晚,1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