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指南》进驻新的国家或城市时,评审过程总是备受关注。
《米其林指南新加坡》去年7月21日登陆狮城,让岛国晋升国际美食之都的行列。《米其林指南新加坡》很快要在本月29日推出新的选项,针对米其林评选的制度和遴选过程,我们整理出大众心目中的疑问,并由米其林国际总监Michael Ellis解答。他也剖析指南多年来米其林指南成功的要诀,并透露有关国际评审团事宜,解释国际评审员如何鉴定各地美食。
许多评论员认为指南的涵盖层面不够广,你怎么看?
去年指南第一度在此发布,确实不能够涵盖所有的饮食,但每一年我们会进步,让指南更充实。
新加坡指南一共有多少名评审?他们来自何处?
我们从不透露评审人数。新加坡是个国际化的城市,有种类多样的国际与当地美食。评审团队因此也是来自各地的人选,可能是欧洲、美国或是亚洲。就如我们在其他城市首次推出指南一样,都会有国际评审员。渐渐的,我们会遵照米其林指南的操作标准,邀请在地评审(有米其林指南的城市)加入团队。
评审员做了多少次实地考察?他们一次会光顾多少间餐馆?
米其林指南的主编会按照区域来分配工作给评审员。每位评审接到行程表时,会自行安排工作时间。在前往试吃以前,他们会预先做好准备:阅读当地报章、顾客反馈,向酒店和当地店家询问,真的是就地考察!他们会做好资料搜集,才出去勘查最有可能成为米其林指南推荐的餐馆。
我无法透露正确数字,但在过去的12个月,勘查过超过数百家的餐馆,才完成这本指南。
(延伸阅读:米其林指南的历史)
米其林评审员了解本地美食吗?
美食本来就是一个共通的语言,我们一般在各地推出第一本指南时,总先找来一支国际评审员的队伍做评鉴工作。这样一来,才能确保我们使用一贯的准则进行评审。比方说,新加坡是个拥有多元饮食文化的国家,因此新加坡人不一定是“非本地美食”(如法国或欧洲料理)的专家。总而言之,我们采用的5种公开准则是:
1. 食材品质
2. 对味道以及烹调技巧的驾驭能力
3. 料理中展露的个性
4. 餐饮水准的一致性
5. 是否物有所值
我们在世界各地的指南,都采用以上的评审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