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还几乎没有人知道水晶包这种手艺。”没有人认识,我觉得卖蕃薯还好过这一行呢。”坐在亚历山大村美食中心的小摊前,余昌业笑说。13岁那年,他发现自己不是读书的料,所以听了父亲的话来捏水晶包。
没想到这一捏,就捏了50年,还把水晶包捏入选了米其林餐盘。”不管了,我父亲叫我做,我学好它就对了。什么都竞争,好过你完全没有。”他说。

其次,水晶包的制作过程繁杂,时间掌控很重要。水晶皮要捏到晶莹剔透,不是两三天不断努力就能拿捏到位;馅料同样耗工。余昌业老爸当年自己研究馅料,担着扁担游走中峇鲁、东陵一带时,余昌业会在周末去帮忙,他接手管理后,从采购食材、烹煮、裹馅到售卖,则样样亲力亲为,绝不假手于人。 “这种耗时的工作,你没有那个耐性,真的是不要做!”

因为太辛苦,余昌业的孩子虽然学过这门手艺,却不想继承。但余昌业认为,如果能为这门生意能找到新的出路,孩子们可能就会比较有兴趣接手。余昌业计划把水晶包皮,和馅料卖给一些小贩或餐馆,如沙葛料可以拿去煮炒摊、面皮能提供作叉烧等,为传统手艺到找到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