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尋真 4 分鐘 2025年4月23日

經典到創新:探索香港茶餐廳的必吃美食與文化

從香濃蛋撻到罪惡的西多士,港式茶餐廳以地道食材碰撞西方滋味,勾勒出本地獨有的飲食風貌。

復古風味正悄然回歸,帶有傳統韻味的飲食文化在香港歷久不衰。若要真正體會這座城市的美食靈魂,就不能錯過茶餐廳的魅力。這些充滿活力、風格獨特的在地餐館,以懷舊的氛圍和多元菜單,完美展現了香港人靈活多變與中西融合的生活方式。

從絲襪奶茶、公仔麵到菠蘿包,茶餐廳世代以來融合本地食材與西方風味,創造出一系列經典不敗的港式滋味。走進這些富有歷史感的文化地標,一同探索它們如何在歲月中持續定義香港的餐飲風貌。


踏實的起源

茶餐廳的起源可追溯至 1940 至 1950 年代的香港,見證英國文化於殖民時期為香港飲食風貌所帶來的影響。當時,提供牛扒和烘焙美食的西式餐廳只屬於精英階層。同時,勞動階層也希望能以更相宜的價錢嘗到類似美食,茶餐廳便應運而生。由廣州的冰室演變而來,這些別緻的茶餐廳提供的本來是像紅豆冰這樣的凍飲,以及包括三文治和麵包在內的基本輕食——這些小吃都將成為茶餐廳未來演變的重要元素。

一群具企業家精神的餐廳老闆把握機會,以本地食材製作西式菜式,當中很多原材料都是罐頭食品。這些「豉油西餐」為草根階層提供了有創意又能負擔的選擇。菜式如火腿通粉、焗豬扒飯,以及香港著名的西多士,都是這種聰明文化交融的成果。

開始時,這些食肆以冰室牌照經營,這種牌照只容許售賣輕食——不允許有明火、餐廳也不能提供太多食物選擇。但在 1960 年代,監管部門引入了茶餐廳牌照,把完整的餐廳牌照和輕食結合。這個轉變為茶餐廳的發展打開了方便之門,令它們得以演化成為今天的文化標誌。

漁利泰是其中一個善用這些改變的先行者,而蘭芳園——香港其中一間最具歷史的茶餐廳——則因為創作了鴛鴦和超人氣的「絲襪」奶茶兩款飲料而備受追捧。

延伸閱讀:於 2025 年到訪香港的五個理由

番茄湯通心粉配叉燒、炒蛋與多士 —— 是茶餐廳裡最經典的日常組合。(©Shutterstock)
番茄湯通心粉配叉燒、炒蛋與多士 —— 是茶餐廳裡最經典的日常組合。(©Shutterstock)

從經濟必需品變成文化代表

茶餐廳很快便從一個功能性的必需品變成文化代表。不論是來份快餐還是輕輕鬆鬆和朋友見面,它都成為一個大家經常流連的地方。因為其具效率的服務和低廉的價格,這些食肆成為了香港勞動階層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下午時分的「三點三」——享用一杯濃郁的奶茶和一個菠蘿包——成了深受上班族和工人喜愛的習慣。

來到 1980 年代,香港電影業變得蓬勃,茶餐廳亦變得更具代表性。著名導演如王家衛和周星馳的電影都曾在茶餐廳中取景,令其經典魅力、以及它在香港城市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變得永垂不朽。這個曾經因實際原因而出現的食肆已成為香港的象徵——一個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的懷舊代表。

延伸閱讀:地鐵遊香港 吃遍米芝蓮:港島綫中段篇

蛋撻是香港茶餐廳餐牌上的常客。(©Shutterstock)
蛋撻是香港茶餐廳餐牌上的常客。(©Shutterstock)

餐單上的代表美食

茶餐廳的餐單通常都放在玻璃下,上面寫滿一道道中西合壁的美食。第一件要記着的事:給你的那第一杯水是用來清洗餐具,而不是供飲用的。茶餐廳的代表美食包括:

奶茶和鴛鴦

用上紅茶和淡奶製作的港式奶茶是最地道的提神飲品。鴛鴦則是以咖啡和奶茶混合而成,滋味加倍——最適合難以下決定的食客。

西多士

炸至完美的金黃色,通常配上一塊牛油和煉奶享用。

餐蛋公仔麵

這碗簡單、暖心的美食靈活地運用了食物櫃中的常見材料。

蛋撻

酥皮或牛油皮當中是嫩滑可口的蛋漿。這類烘焙小吃帶有英式卡士達撻的影子,是茶餐廳的皇牌。留意蛋撻和一橋之隔的澳門那知名的葡撻並不一樣。

延伸閱讀:澳門必食地道小吃

黯然消魂飯中的叉燒和煎蛋的經典組合會喚起不少香港人的懷舊情懷。(©Shutterstock)
黯然消魂飯中的叉燒和煎蛋的經典組合會喚起不少香港人的懷舊情懷。(©Shutterstock)

菠蘿包

雖然它叫菠蘿包,但當中並沒有菠蘿。這款麵包表面有一層金黃香甜的脆皮,樣子就像菠蘿那凹凸不平的外皮。有說它是墨西哥 concha 麵包的遠親。

黯然銷魂飯

來自周星馳的電影《食神》,這個叉燒和煎蛋的經典組合會喚起不少香港人的懷舊情懷。

不少茶餐廳都保留其粉色瓷磚、手寫餐單和「搭枱」(拼桌)文化,懷舊氣氛十足。那爽快(有時粗魯)的服務和極速上桌的食物都令茶餐廳更具特色。

延伸閱讀:追本溯源:黯然銷魂飯

口利福的斑蘭花生醬西多士配煙燻楓糖醬——正是以茶餐廳西多士為靈感而創作的美食。(©口利福)
口利福的斑蘭花生醬西多士配煙燻楓糖醬——正是以茶餐廳西多士為靈感而創作的美食。(©口利福)

傳統重繹

隨着香港飲食面貌轉變,年輕大廚亦在茶餐廳的經典美食中加入自己的元素,為這些懷舊食品注入新意。米芝蓮入選餐廳口利福大廚陳潔盈(Archan) 便是其中一個如此的創新者。

「茶餐廳給我們很多靈感,位於口利福不遠處的蘭芳園就是其中一個啟發我們的茶餐廳例子。」陳潔盈說。「我們的西多士是向這些暖心香港甜品致敬之作,這些美食都是殖民時期本地廚師改良西方食譜而成。我們以輕鬆的手法把這些懷舊味道重新演繹,並把它帶到今天的世界中。而在香港以外並不知名的鴛鴦則可以創作成一道展示融合文化的甜品,引起大家談論的興趣。」

延伸閱讀:影片:2 Days In: Hong Kong

口利福中以鴛鴦為靈感構思出的菜式。(©口利福)
口利福中以鴛鴦為靈感構思出的菜式。(©口利福)

這些現代版本吸引着本地食客和旅客,令茶餐廳的精神得以延續下去。同時,傳統茶餐廳如蘭芳園澳洲牛奶公司美都餐室均繼續供應經典美食,滿足追求正宗體驗的食客。

國際美食大使

茶餐廳的影響力並不止於香港。它在全球各地的唐人街扮演着文化大使的角色,把香港美食的傳統和獨特風味介紹給各地食客。甚至在釜山也有茶餐廳愛好者,以茶餐廳為靈感、米芝蓮入選餐廳 Good morning Hongkong 就是例子。

隨着香港的美食獲得更多國際關注,加上於世界各地居住的香港人數量愈來愈多,關於傳統的討論愈趨熱烈。但重點是:茶餐廳的精髓一直都在於創意、轉變適應和二度創作。這些食肆憑着聰明才智,把本地食材和西方元素結合,創作出全新的美食。因此,保留傳統不等於墨守成規——而是關於擁抱改變、實驗和進化。

現時年輕一代接棒掌舵,茶餐廳的未來值得期待。可持續發展、健康飲食和全球影響正塑造着下一波的潮流,但有一件事並不會變:持續創作的精神。說到尾,是那適應力令茶餐廳歷久不衰,在提供傳統風味的同時——卻又準備好迎接未來。

延伸閱讀:穿越時光的香港代表菜:叉燒今昔與必吃推介

首圖 ©Shutterstock

本文由 Hei Kiu Au 撰寫,李明潔翻譯。原文請見這裏

美味尋真

繼續閱讀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选择您的入住日期
USD的價格,1晚,1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