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風塘炒蟹的起源可追溯至 1960 至 1970 年代 —— 在香港,避風塘是漁船躲避風浪的港灣,而避風塘炒蟹的誕生,正與水上生活息息相關。
延伸閱讀:感受地道飲食文化 評審員推薦必訪港味
當時的銅鑼灣避風塘是水上人家的棲息地,漁民們以船為家,創造出獨特的「水上食肆」文化:在狹窄的船艙中,廚師們發展出一套重口味、快火炒製的烹飪方式,既能掩蓋海鮮的腥味,又能滿足勞動者對濃郁風味的需求,更能使用賣不完的海鮮。最初的避風塘炒蟹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誕生,漁民們用現撈的蟹,配以大量蒜末、豆豉和辣椒,在顛簸的船艙中用大火爆炒,創造出這道風味濃烈、令人一試難忘的料理。
隨著香港經濟起飛,城市擴張,銅鑼灣需要填海工程,而水上食肆的衞生問題為人垢病,香港政府便停發漁船餐廳牌照,許多水上人家和有名的水上餐廳遷徙上岸,在灣仔謝斐道、駱克道一帶及銅鑼灣鵝頸橋底開設熟食攤檔。
自此又名橋底辣蟹的避風塘炒蟹隨之登陸,進入街邊大排檔和酒樓食肆,水上餐廳如「太白海鮮舫」和「珍寶海鮮舫」更進一步將其精緻化 —— 蒜蓉不再炸至焦黑,而是金黃酥脆,並加入更多香料,味道層次更豐富。
在這一過程中,避風塘炒蟹不斷精進,從漁民的粗獷家常菜,逐漸演變為講究用料與火候的招牌菜式。1990 年代,隨著香港旅遊業的蓬勃發展,避風塘炒蟹因其獨特的本地風味和視覺衝擊力,一躍成為代表香港的「明星菜餚」,吸引無數遊客專程前來品嘗,逐漸成為香港飲食文化的代表。
“這道菜見證了香港從漁港到國際都會的轉型,成為城市集體記憶的美味載體。對許多香港人來說,避風塘炒蟹不僅是食物,更是對那個充滿活力、拼搏精神的黃金年代的懷念。”
正宗的避風塘炒蟹製作講究「鮮、香、辣、脆」四大要素。蟹肉應選用肉質飽滿的新鮮蟹(通常為肉蟹或膏蟹),能夠選擇本地的當然好,不過香港的漁獲越來越少,現在大部份餐廳都會選用進口越南肉蟹或澳洲泥蟹,經清洗切件後,以高溫油炸至八成熟。
避風塘炒蟹的做法有很多版本,而最為人稱之為正宗的是以金銀蒜為靈魂 —— 由生蒜和炸蒜混合而成,一半炸至金黃酥脆,另一半輕炸保留蒜香,混合後形成獨特的香氣與口感。之後,將金銀蒜加入豆豉、辣椒乾和麵包糠、蔥段等調料爆香,再將蟹回鑊,猛火快炒,讓蒜香滲入蟹肉,卻不掩蓋蟹的鮮甜,使蟹肉外酥內嫩,香辣惹味,讓人忍不住連殼上的香料都吮乾淨。
事實上,避風塘炒蟹更有超越其風味與菜餚的文化意義。金黃色的炸蒜覆蓋著鮮紅的蟹殼,豪邁風味與香港人直率、務實的性格不謀而合;更重要的是,這道菜見證了香港從漁港到國際都會的轉型,成為城市集體記憶的美味載體。對許多香港人來說,避風塘炒蟹不僅是食物,更是對那個充滿活力、拼搏精神的黃金年代的懷念。
隨著健康飲食觀念的普及,一些餐廳開始推出「輕量版」避風塘炒蟹,減少油鹽用量;也有高級餐廳將這道市井美食精緻化,搭配日本皇帝蟹,賦予其新的生命。
然而,無論形式如何變化,那濃郁的蒜香、鮮甜的蟹肉,以及背後蘊含的香港精神始終不變,對香港人而言,避風塘炒蟹不僅是一道菜,更是一段值得驕傲的集體記憶,一種獨特的身份認同。
如今,避風塘炒蟹已從街邊大排檔登上高級餐廳的餐桌,甚至成為米芝蓮推薦菜式。要品嘗避風塘炒蟹,不妨到以下幾家米芝蓮指南入選餐廳:
容龍以乾芝士焗龍蝦聞名,但其避風塘炒蟹亦一絕,餐廳於1939 年開業至今,由於近屯門三聖邨,可自攜海鮮加工。其炒蟹融合傳統與創新,蒜蓉炒得酥脆,適合不嗜辣的食客。
延伸閱讀:香港最佳海鮮餐廳推薦
太湖海鮮城的招牌菜之一 —— 橋底辣蟹,傳承香港漁民的做法,以獨家秘方炮製,新鮮辣椒爆炒,鑊氣十足,啖啖蟹肉鮮嫩,充滿地道香港避風塘風味。
延伸閱讀:地鐵遊香港 吃遍米芝蓮:港島綫中段篇
位於西貢海旁的海鮮餐廳,可先到魚缸看看有甚麼新鮮蟹,請店員以避風塘式烹煮,留意價格浮動,應先問價錢才點菜。
避風塘興記是避風塘炒蟹的代表性餐廳,歷經三代,堅持傳統炒法,用豆豉、蒜蓉、醬油和辣椒炒,蒜香濃郁。可選辣度,建議選小辣,以免蓋過蟹肉鮮味。
如果時間許可,建議可到香港著名的海鮮美食海港:西貢、屯門青山灣或元朗流浮山,坐在海邊的餐廳,或是小巷中的海鮮攤位,享用最新鮮的避風塘炒蟹,充分感受本地風味,以及香港的海鮮文化今昔。
首圖:© 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