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尋真 2 分鐘 2019年9月3日

香港有個小韓國

香港有香港人,但香港人不一定來自香港。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大江南北。各式種族,各式移民,在一千一百平方公里的東方之珠,聚成一個個小社區,同時帶來了多姿多彩的飲食文化。這次,就一起來看看尖沙咀的「小韓國」。

尖沙咀,香港著名旅遊區,景點處處:文化中心、藝術館、九龍公園、天星碼頭、重慶大廈等外,還有一個有趣的小社區——小韓國。

七十年代中形成

這個小韓國,沒有一條明確界線,大摡是指金巴利街、金巴利道、天文台道、柯士甸道等街道組成的區域。這個區最大特色是分佈無數大大小小的韓國餐廳、小食店、雜貨店,稱其為韓國飲食區,或許更加貼切。

這塊地區是何時開始發展出來呢?「大概七十年代中吧,最初整條街沒有一間韓國食店,只有茶餐廳、上海菜館,大閘蟹店、五金店,後來陸逐有韓國人到來開店,早期是雜貨店,不久就有餐廳。轉截點大約是 2003 年後吧,韓劇興起,K-pop 又愈來愈受歡迎,香港人對韓國菜、韓國食品接受程度高了,韓食店一下子攻陷這條街。」新世界泡菜店店長李太說。

李太負責打理的韓國醃漬店,見證小韓國發展。(圖片:陳佳男)
李太負責打理的韓國醃漬店,見證小韓國發展。(圖片:陳佳男)

阿朱媽泡菜小食店

李太 1977 年從韓國嫁到香港,沒多久就到金巴利街一間韓國雜貨店打工,負責醃泡菜,店子愈做愈大,從小小專櫃做到今日近千呎大舖,見證了韓潮的興起,及小韓國的發展。店裏有數十款醃漬,放在玻璃櫃裹,色彩分明,成為金巴利街一道韓國風景。店內醃漬有辣白菜、辣魷魚泡菜、醬油蟹、醃蘿蔔乾等,同時也賣每日鮮做的韓式飯卷、泡菜煎餅等小食,由李太做軍師,帶着五六個女工,每日廚房製作。醃漬的大部分食材如翠玉瓜、蘿蔔,都是由韓國進口,配上韓國辣椒粉、魚露、蝦醬等,風味地道,跟韓國吃到的沒兩樣,吸引很多香港人光顧。「早年客人以韓國鄉里為主,現在多了很多年輕人。」李太笑說。

泡菜店的數十款韓國醃漬物。(圖片:陳佳男)
泡菜店的數十款韓國醃漬物。(圖片:陳佳男)

雜貨店櫛比鱗次

除了泡菜店,金巴利街亦是韓國雜貨店、小型超市的集中地,大概有四五間吧,賣韓國食品為主,最大一間叫「新世界」,店裹可找到韓國酒、韓國即食麵、韓國糕點、醬料等。李太表示,早年韓國雜貨店賣的東西種類有限,自從韓流興起,來買的人愈來愈多,食品種類亦今時不同往日。「以前乾貨為主,現在因為多了人買,去貨較快,較易保鮮,所以多了很多新鮮食材,如韓國雞蛋、韓國水果。」李太解釋。

珍味地道韓食老闆娘姜麗翠和許多韓國女人一樣硬朗,既是老闆也是大廚。(圖片:陳佳男)
珍味地道韓食老闆娘姜麗翠和許多韓國女人一樣硬朗,既是老闆也是大廚。(圖片:陳佳男)

韓國菜館雨後春筍

不過,小韓國最多的始終是韓國菜館,約有五六十間吧,有些是地舖,亦有樓上舖,小店為主,早年多是傳統類形,主打韓式燒烤、傳統韓菜如牛肋骨、參雞湯、海鮮煎餅等,近年則多了很多新派韓菜館,如炸雞店、新派燒烤、街頭小食等等,選擇更多。「多了很多年輕人吃韓國菜嘛,以前主要是中年人為主。另外,韓國那邊發展也很急速,出現很多新派韓食。」珍味地道韓食老闆娘姜麗翠說。

經營韓菜館的姜女士 1985 年嫁到香港,曾經開過雜貨店,後來轉型賣傳統家常韓菜,跟李太一樣,見證了小韓國的發展。「韓國人很多信奉基督教,尖沙咀剛好有幾間韓國教會,所以便吸引韓國人聚居。」姜女士說。除了鄰近教會,早在 1950 年代初,香港已有韓國人的足迹,60 年代開始,韓國從戰爭中復甦,經濟發展,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和香港的貿易愈來愈緊密,部分韓國貿易公司落戶尖沙咀,吸引韓國人於此區發展、定居,方便工作及鄉里互相照應。「離鄉別井兩三天,我們就會記掛家鄉味道,早年韓國人是主要客群。」姜女士說。

姜麗翠店內的炒粉絲,乾爽香惹。(圖片:陳佳男)
姜麗翠店內的炒粉絲,乾爽香惹。(圖片:陳佳男)

她的韓菜小店是柯士甸路最早的韓菜館之一,主打家常菜,廿來個坐位,數十款食物,傳統口味為主,例如牛肋骨、炒粉絲、石鍋飯等。食物做法、調味都是她負責,做法正宗。

例如泡菜,不用交來貨,都是定期自家醃製,韓國的地道食材,如年糕、海帶、粉絲,調味料如鹽、豉油、辣椒醬,皆從韓國入口。像姜女士這樣韓菜小店,區內有十多二十間,每間做法都有自己風格,各有不同招牌菜,有人擅做麵食,有人擅做海鮮,有人擅做燒烤,各有滋味,再加上近年新興的新派韓菜館,令小韓國的風情更加引入入勝。

延伸閱讀:香港有個小福建

美味尋真

繼續閱讀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选择您的入住日期
HKD的價格,1晚,1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