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話實說 1 分鐘 2017年7月20日

食趣見聞:用油今昔

不論是客人對食油的觀感,或是大廚對用油的選擇,在近年都有不少改變。掌廚 30 年的梁輝雄師傅,分享他對於用油的看法與心得。

經歷2003年的沙士一役,香港人對飲食二字有了新的詮釋,開始注重健康的養生食療,一時間,各式動物脂肪仿彿都成了影響身體健康的罪魁禍首,雞皮、鴨皮、豬皮等含油份較多的食物,人人都退避三舍,非要除之而後快不可,而對選用哪一種食油亦較以往講究。

在香港,大部分食店都是用菜油或大豆油來烹調,因其油煙少,味道清淡,無論是煎、炒、燜、炸等,都較易突顯食材的原汁本味。

而為了提升香味,廚師也會調製各式各樣的精煉油,讓香味更加濃縮,除了增加菜餚的香味,也可減低食物的腥、羶、苦味,最為人熟悉的應該是豬油與雞油了。

海景軒的鴛鴦糯米飯,加入豬油製作,令它更香脆鬆化。
海景軒的鴛鴦糯米飯,加入豬油製作,令它更香脆鬆化。

豬油雞油的魔力

豬油者,其實是豬的脂肪,也是豬的肥肉,六十年代以前,豬肥肉普遍用於華人社會,我們常見的梅菜扣肉、馬蹄蒸肉餅、北方名菜獅子頭等,都必須加入一定份量的豬肥肉,才能令菜餚產生油分,入口有鬆軟的質感。

又或者把豬肥肉、豬網油加入薑塊、青蔥、洋蔥等慢火炸煉成豬油,用途就更廣泛了,添加在各式酥餅美點中,讓成品酥脆得來帶有肉香。另外,我們廚師烹調菜餚時,都喜歡在完工前為食物加點包尾豬油,以保持菜式表面的亮麗,香氣也較濃郁及持久。

豬油與白米飯更是一對好伴侶,無論是時令煲仔飯、糯米飯、或是簡單的一碗白飯,加入數滴豬油,立即可感受到撲鼻而來的芬芳氣味,這正是豬油撈飯引人味蕾之處。

而以花生油及雞脂肪炸煉而成的雞油,與豬油一樣被廣泛應用於菜式的包尾油,在清蒸海鮮及炒青菜時,要品嘗到魚的鮮甜和菜的清香,加點雞油更是指定動作。花雕雞油蒸花蟹,就是遠近馳名的雞油入饌代表作。

花雕蛋白蒸蟹鉗是雞油入饌的代表作。
花雕蛋白蒸蟹鉗是雞油入饌的代表作。

健康與美味的平衡

很多時候,廚師還會做一些鴨油、龍蝦油、蟹油和香蔥油,加在燒味、上湯焗龍蝦、蟹粉豆苗、蔥燒海參等菜式內,令食物的鮮味與香味更形豐厚,真正做到鴨有鴨味,蟹有蟹味,蔥有蔥味。

近年來,因應客人的要求,我們還經常用到粟米油、芥花籽油甚至不同味道的橄欖油來煮食,讓食物的味道能因用油的選擇而有所變化,但我最喜歡用的還是豬油和雞油,貪其香味純厚持久,最能與食物融合。不過,豬油和雞油的膽固醇比較高,多吃又缺少運動,著實會影響身體的健康,看來,要在健康與美食之間選擇,心裏尚要作一番掙扎呢。

延伸閱讀:更多食趣見聞的文章

食話實說

繼續閱讀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选择您的入住日期
HKD的價格,1晚,1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