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西營盤東邊街 4 及 6 號的友棧海味,是陳日威的父親開創,現時由第二代、即兩位兒子接手,一向以批發生意和服務熟客為主,經營風格比較低調和傳統。
從「鹹魚欄」變成「海味街」
陳日威憶述上環、西環一帶的變遷,當中反映了港人買海味的習慣改變:「開埠之初,華人較為窮困,通常以鹹魚青菜為食,當時西環八成以上店舖以賣鹹魚為主,海味店反而不多。直到幾十年前,德輔道西一帶仍叫『鹹魚欄』,沿街多是唐樓,天台生曬鹹魚,地下為舖面,即所謂『上宿下舖』。
八、九十年代的四大年貨
陳日威表示現時農曆 12 月新年前的生意,大約佔全年的五成 :「八、九十年代香港經濟暢旺,人們消費力強,大家都愛吃鮑參翅肚。而且當年家家戶戶最少也生幾個孩子,一家人團年飯最少都要準備一、兩圍,客人買的海味自然多。」
陳日威說,當中必買四大年貨:包括喻意「發財、好市」的髮菜及蠔豉,喜其簡單易煮又相對便宜,另外尚有鮑魚及花膠。出手闊綽的會買魚翅,其次有乾瑤柱、魚肚、響螺、冬菇等。反而海參不算熱門,「因準備功夫多、時間長,不是人人會煮。」
高價菌類 取代髮菜魚翅
不過時代變遷加上飲食文化的改變,如今熱門年貨也重新排位:「因為環保議題,現時少了客人購買魚翅和髮菜,銷量比高峰期下跌至少七成。加上社會節奏急速,不少現成、即食產品出現,客人辦年貨的平均消費從以前約港幣 4,000 下跌至現時 2,500 左右。
黃耳、竹笙及愉耳等高價菌類,則乘著素食養生潮流而起,購買的客人愈來愈多。建議大家都可以試試煮齋菜時炮製一道黃耳竹苼扒冬菇,是比較新穎的年節菜。」
對傳統習俗和經營手法的堅持
海味店可能是最堅持傳統習俗的行業,很多古老習俗仍然保存:「海味行業十分重視農曆新年,年廿八便會為店鋪大掃除並提早收爐,到初七(人日)才會啟市,人日好意頭,一開市行家都會互相拜年,非常熱鬧。」因此電視新聞每年拍攝店舖食尾禡、開年飯等,都會選海味店。
不過傳統行業均面對新時代的衝擊,眼見行家紛紛推出自家品牌禮盒和即食產品等,陳日威有不同想法:「我們仍想以賣原味、高質素、傳統的海味為現時目標,多做批發及靠熟客口碑找生意。我們也有禮盒包裝服務,客人喜歡買多少,選好了我們才入盒,賣的是優質貨及誠意服務。傳統海味雖煮食功夫較多又要花思,但靚料才可達到補身養生之效。」
延伸閱讀:拜年禮品的新派與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