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天天吃雞
農曆年前後是祭天敬祖的高峰期,兩項活動都需要用上雞隻,於是拜完神的雞隻,自然成為盤中餐。年三十晚團年,年初二開年都需要用雞,雞價自然飛升,但大家都不介意,大家擔心的反而是如果因為禽流感而無活雞供應該怎麼辦,因為傳統拜神的雞隻需要有頭有尾,而冰鮮雞會把雞頭除去。
二. 團年、開年必定要添飯
意頭關係,團年、開年這兩頓飯,所有人都必定要添飯。如果怕吃不下,對策很簡單:碗裡盛少點飯,意思意思添一些便成。
三. 小心輕放
中國人傳統家教通常都要求在餐桌上動作要輕,不可以在移動餐具器皿時發出刺耳聲饗,新年前後更是如此。打破飯碗等行為更是不可,擔心會帶來厄運。
古老傳說如果飯碗裡有剩飯的話,將來的配偶會有張「豆皮臉」(指臉上結疤引至的破相)。其實近代醫學昌明,破相的機會已大大減低,不過這種說法仍然流行。
五. 不得口出惡言
農曆新年期間事事講求吉利,在製作賀年食品(炸油器、蒸糕等等)和吃團年、開年飯期間不可以說不祥說話,否則必定落得一頓好罵。
六. 有「魚」有剩
廣東話中魚、餘同音,於是團年、開年等,盡可能會準備一道魚的菜式,以示有餘有剩,取其來年豐盛的好意頭。同樣準備餸菜時也每每預備較多,剩菜同樣有豐盛之意。
七. 上館子的規矩
農曆新年前後,如果不欲在家煮食,上館子當然方便快捷。不過節慶期間,餐廳食肆十分繁忙,要維持水準並不容易。同時近年餐廳食肆為了多做生意,每每對入座和進食時間有所規限,也要求客人點叫店家預設的套餐,彈性較小。初一至初三光顧,有時會被收取額外的服務費,新年期間到訪相熟店家每每要派點利是,多少也算一筆額外開支。
除了自己煮和上館子,叫外賣也是選擇。近年興起農曆新年期間,外賣盤菜到家享用,取其「盤滿缽滿」好意頭。可能因為需求殷切和利錢好,近年大小食肆甚至快餐店和超級市場,都推出外賣盤菜。嘗過的話都會同意,除了少數專門做盤菜的專家和真正用心炮製的作品以外,其他大多味道一般。
九. 期間限定食品
雖然比以前已經簡化不少,但農曆新年期間還是有甚多只在這段時期供應的特別美食。各種口味的年糕和油器等等都是好例子,新口味美食不斷登場的同時,傳統美食如芋蝦、茶泡和糖環等,都漸漸復興。
十. 供應有限的食材
傳統上,沒有什麼食物是在農曆新年期間不可享用的,不過受習俗或者生產者休假影響,某些食材較難獲得。古老相傳農曆年期間,宰殺牛隻不祥,本地牛肉供應會減少,另外漁民渡歲後多會稍事休息,海鮮活魚在新春期間供應亦受限制,當然入口食材則不在此限。
此外,中國神話傳說中女媧在年初一開始順序創造出雞、狗、豬、羊、牛、馬,創造之日就是牠們的生日。在古代,如果當天是該動物的生日,便不會在當天宰殺以示尊重,如今仍有部份人在有關動物生日當天就不吃它們的習慣。
延伸閱讀:農曆新年食譜——香宮的笑口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