撈起之所以在幾年間突圍而出,登堂入室成為家庭聚會的熱門賀年菜,還被納入餐廳的賀年菜單之列,除了因其「撈到風生水起」的好意頭之外,也因為「魚」在廣東賀年菜中,有著「年年有餘」的喻意,如此雙重喜慶意味,正合喜歡好意頭的廣東人口味,即使是較傳統的老一輩,對「撈起」亦十分受落。
撈起起源
魚生,原本是中國嶺南廣東省一帶鄉民的家常菜,流傳到新馬一帶落戶生根,變化出許多不同的名堂。在當地,早期的魚生起初只是幾家賣粥的小食館兼賣的小食,直到上世紀 60 年代,新加坡四大名廚(譚銳佳、冼良、許國威、劉育培)研發賀歲年菜時,把魚生加入不同顏色的菜絲與醬料,每加入一種材料都要說一句吉祥話,繽紛熱鬧,七彩魚生才正式成為當地酒樓餐館的一道新年佳餚,而各家酒樓也競相效法,70 年代風行一時。
直至今天,撈起在新加坡仍是重要的賀年菜,而且款式愈來愈多,有加入麻辣元素的,有加入黑松露的,更有餐館加入香檳凍,各自打造不同的精彩版本。
紅到香港
近年,撈起傳到香港, 同樣大受歡迎,原因除了意頭好,相信也與健康飲食習慣有關。
香港一些街市攤檔,習慣由年廿八開始休市,一直休至年初三,有些更會休至年初八。煮婦也習慣過年前多買一點食材,年三十晚團年飯時,把大部分食材烹調成一盤盤餸菜,舖滿一桌子的招呼大班親朋好友。到年初一時再加添新食材如生菜、豆腐卜等,一直吃上好幾天。
慢煮的濃味菜如「髮菜蠔豉蚊冬菇」(發財好事)和「紅燒豬手」(橫財就手)等最適合不過。只是對於現代人愈趨健康的飲食習慣來說,一連幾天的油膩食物,著實有點吃不消。
濃味菜以外,過年食品還有開心果、瓜子、笑口棗、煎堆、油角等小吃。「撈起」的出現,就如荒漠之中一點甘泉,新鮮的蔬果與海鮮涼伴著吃,不單為麻痺了的味蕾帶來新鮮感,更為腸胃輸入一點有助排毒的元素。
說到底,在喜慶的農曆新年時節,大家也想開懷大吃大喝。一道七彩繽紛的「撈起」,能聚集全家上下,一同拿起筷子,懷著撈得愈高愈吉利的心情,再加一人一句恭賀說話,這份喜氣洋洋,無論是與老一輩的家庭聚會,或是年青人大伙兒慶祝也拒絕不了!
延伸閱讀:香港歲晚新春 10 項飲食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