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摒棄到回歸
那是一個汰弱留強、競爭激烈的年代。日本清酒粉絲,在潮流改變或飲食口味多元化等影響下,人數不斷減少,外銷的市場又未成形,致令酒造不斷倒閉。酒造要生存,每年都竭力生產能夠在全國新酒評鑑會上奪獎而回的清酒,希望一登龍門。但是評鑑會選酒的評審有套潛規則:用有「酒米之王」山田錦(Yamada Nishiki)和協會 9 號酵母(亦稱熊本酵母),加上以精米步合三割五分(35%)釀製,三個元素合起來,就是所謂「YK35」,被理解成得獎的方程式。
直至千禧年代初,消費者口味開始轉變、外銷市場漸漸形成,加上兵庫縣產的山田錦產量銳減價格飆升。有些年輕酒造老闆和杜氏(釀酒師)開始有不同想法,他們嘗試做不同的酒,慢慢成為主流,「做不同的」想法開始打倒「做一樣的」,各酒造開始研究和強調自己的酒造和其他酒造的不同,開始重新著重自家的風土,建立自家清酒的個性。
強調三大元素
這些個性,來自三方面。
水: 釀酒的水是何來源?地下水還是融雪水?流經甚麼地質層?礦物質含量如何?歷史上有甚麼獨特名堂和事跡?
米: 打破只有山田錦酒造好適米的迷思,米種百花齊放。五百萬石、美山錦和雄町等品種紛紛復興,已經接近滅絕的祝和龜之尾等,被重新發掘和培育。
又研發新品種如山形縣的出羽燦燦和新潟縣的越淡麗,甚至採用食用米來釀酒,像越光米、笹錦和艷姬等。酒造和酒米生產商甚至簽下以十年甚至百年為單位的合約,確保供應和質素穩定,有些酒造更索性自己買地僱用農民生產所需酒米供自用。
酵母:各地酒商製作清酒時產生的酵母,一直由日本釀造協會專門收集及分配,並加以培植、命名和保存。各地的酒造,也樂意採用協會或各地機構研發的酵母來釀酒,更標榜為自家研發,且以此為榮。
像長野縣諏訪的真澄研發的酵母,被釀造協會標記為七號酵母,真澄索性將這酵母釀造出來的清酒,命名為七號,可見重視。
重新重視風土
酒造重新重視風土,造就清酒產品多樣化,百花競艷,清酒再度受重視。最後必須提出一點,是日本清酒和法國葡萄酒的風土雖近似,卻有一點顯著不同,就是年份。
葡萄酒特別強調年份的個性,釀造那年的氣候,絕對影響品質和價格。但日本清酒基本不會強調年份,他們相信杜氏和一眾職人的努力,才是造成清酒品質的最重要因素,此中多少反映了法國和日本兩大民族不同的生活哲學了。
延伸閱讀:壽司和清酒的配搭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