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尋真 2 分鐘 2018年2月17日

世界各地的新春糕點

年節不能少的,就是各種糕點了。世界各地以不同的糕點慶祝農曆新年,它們不只美味,更都帶有有趣的意義與故事。

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慶祝農曆新年,不只是華人,也包括越南人、韓國人,以及使用農曆的族群。但無論那個族群,共通的是,他們會在佳節期間大吃大喝,歡慶團圓。在此,我們整理了一些世界各地人們最愛的新春點心,以及背後的趣味說法。 

肉乾 (Bak Kwa)
源自中國福建的肉乾簡直是農曆新年的代名詞。早期生活貧困,肉類是奢侈品,只能留到過年過節時享用。

肉會先沾上砂糖與辛香料醃製後,再風乾並置於炭火上燒烤。

因為顏色紅豔,肉乾在農歷新年期間很受歡迎。紅色象徵好運與福氣,吃了肉乾也就能鴻運當頭。這也是為什麼農曆新年期間,肉乾店總是大排長龍。 

延伸閱讀:新加坡肉乾新潮

shutterstock_248980624.jpg

鳳梨撻(Pineapple Tart)
娘惹甜點鳳梨撻是所有農曆新年期間糕餅店的主打商品。這種甜點取用新鮮鳳梨的果肉,以小火慢煮至焦糖化,鋪在奶油餅皮上,或包在餅皮裡作為餡料。 

鳳梨用福建話來說就是「旺來」,能為吃下的人帶來好運與興旺,所以要用鳳梨撻來款待或贈送給親友家人或是商業夥伴。

雞蛋卷 (Love Letter)
新年糕點當中,雞蛋卷是最浪漫的,英文稱為「Love Letter」。早期,雞蛋卷是戀人之間用來傳達心意的美食,吃下它就表示收到了對方的心意。 

而製作雞蛋卷的人,都知道每一片雞蛋捲都飽含手工與愛心。把薄薄一層的麵糊倒在鐵模具上,在炭火上烘烤,取下後再迅速捲成圓筒狀。

雞蛋卷又稱為「Kuih Kapit」,據說是源自荷蘭鬆餅,馬來人與土生華人再取其做法並本土化,加入椰奶、在來米粉等食材。

shutterstock_68582461.jpg

番婆餅 (Kueh Bangkit)
娘惹餅乾「Kueh Bangkit」(番婆餅,又稱萬吉糕),原文的意思是「升起」,指的是烘製過程中餅乾升起的樣子。根據不同做法,使用葛粉、木薯粉、西谷米等,搭配椰奶與香蘭。 

這種入口即化的餅乾,原本用來祭拜祖先。把木薯餅做成不同形狀,有不同意義。如菊花代表好運,金魚代表興旺。

延伸閱讀:10 道美味傳統馬來糕粿

蜂巢餅(Honeycomb Biscuit)
蜂巢餅因狀如蜂巢而得名,是東南亞一帶常見的節日糕餅。在馬來西亞又稱為「kuih loyang」,意思是「銅糕」,名字來自製作蜂巢形狀的銅模具。 

這款亞洲糕餅其實是受北歐國家如瑞典與挪威的Rosette cookies的影響而產生,亞洲版使用椰奶,搭配麵粉、砂糖和雞蛋。享用這款糕餅,意思是甜美迎接新的一年。

shutterstock_251354110.jpg

Banh Tet
越南人以「Banh Tet」迎接新春,這是一種糯米糕,以綠豆、豬油、豬肉片、蝦米等食材製作,加入香料並以香蕉葉包裹,和華人的糭很相似。 

以這道糕點過節很奇怪,因為Banh Tet字面上有「分開」的意思。不過,這道佳節美食背後的真正意思,是促進家人之間的感情。因為製作Banh Tet很耗時,一家人能夠有更多時間聚在一起慢慢製作,迎接新年。

藥食(Yaksik) 
糯米是許多亞洲菜系中的主食,包括韓國料理。藥食(Yaksik)是一種甜糯米飯,加入栗子、松子和紅棗,也經常以蜂蜜(舊時稱為「藥」)、肉桂、芝麻油和醬油調味。 

據說在古代一位國王出門時,一隻烏鴉的喧鬧使他避過了一場反叛。為紀念這件事做了糯米點心,才有這道新年的佳餚。

藥果(Yakgwa)
韓國傳統甜點,以蜂蜜、芝麻油和小麥粉製作後油炸。傳統上在韓國的新年(Chuseok)與其他節日享用。 

Yak(藥)在韓國點心裡很常見,表示這些點心都含有蜂蜜,蜂蜜是傳統被用作殺菌的藥物。所以,含有蜂蜜的美食名稱都帶有「藥」(Yak)。

這道糕點一般為宮廷或上流社會裡享用,因為蜂蜜與小麥都是韓國文化中的珍貴食材。傳統上,藥果會製作成動物與鳥類的形狀,但隨著時代改變,烘焙師也把它做成錢幣形狀,帶有「健康就是財富」的意思。

shutterstock_791132257.jpg

冰糖葫蘆 
著名的北京街頭小吃,將山楂果串在竹籤上,沾上糖漿。

民間傳說冰糖葫蘆起源於宋朝,南宋光宗皇帝廣徵方法為他的寵妃治病,一名大夫開出了冰糖水煮山楂的藥方,妃子果然康復了。

好消息流傳到民間,就成了現在的冰糖葫蘆,因此冰糖葫蘆帶有「幸福」和「團圓」的意思。 


本文由Michelin Guide Digital-Singapore撰寫,黃匡寧翻譯。原文請見這裡

美味尋真

繼續閱讀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