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與我們相距遙遠,生活在地球的人們對於太空飲食充滿幻像。不少科幻電影都有觸及宇航員在太空吃什麼這個課題,如前年上映的《火星任務》(The Martians)甚至講述了男主角如何在火星種土豆;去年上映的《太空潛航者》(Passengers)則出現了非常先進的自動販賣機,還可依照乘客等級分發不同內容的套餐。
電影特效配合演員的精湛演出,讓身在地球的我們對於太空的一切心馳神往,但是早期宇航員以及太空站的工作人員吃的東西其實是很簡陋的。就比如美國的第一個載人航天計劃「水星計劃」(Project Mercury)中,宇航員所吃的食物被裝在類似牙膏管裏,要吃的時候就擠出來,純粹為保持宇航員體力,和「美食」完全不沾邊。
到了「雙子星」(Gemini),就又了對於後世影響頗深的脫水復水處理技術。宇航員只需在脫水食品中加入水分,就可以享用和原本食材類似的口感。
在舉世聞名的「阿波羅」(Apollo) 計畫中,早期宇航技術已經逐漸成熟,出現了熱穩定技術。阿波羅計畫中的菜單包括了咖啡、牛肉三明治、巧克力布丁、吞拿魚沙拉、義大利麵等等。
美國太空總署(NASA)發表了從70年代至90年代的早期太空飲食的演變過程。
第一次飛上太空的馬卡龍
法國著名的甜點品牌 La Maison Pierre Hermé Paris 在今年2月18日首次將馬卡龍送上外太空。
這款星空中的馬可龍(Macaron dans les Étoiles)乘坐 SpaceX 出產的 Falcon 9 火箭,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 Cape Canaveral 39-A NASA 發射站發往國際太空站。
這個發射站也是 Saturn V 火箭以及1969年阿姆斯特朗前往月球乘搭的阿波羅11號(Apollo 11)的發射站。
讓宇航員能在太空享受的馬卡龍需要一些特殊的烘烤方法,比如烘烤的溫度和時間都與在地球上享用的有所不同。
在太空用餐
但是,像是馬卡龍這樣的精緻點心,宇航員在太空難得可以吃到。他們平日在太空食用的食物大致分為8類:
1. 復水食品(Rehydratable Food)
在這種風乾技術中,水分從食物中抽離,所以食物的體積減少但是營養和味道不變。在太空寸土寸金,無法存放體積龐大的食品,抽出水份後就可減少食物的體積。這種復水食品不僅僅是食物也包括飲料。比如燕麥一類的熱穀物食品,就是脫水技術的產品。
2. 熱穩定食品(Thermostabilized Food)
食物通過高溫處理,殺菌並且密封。經過高溫殺菌後,這種食物可以室溫保存。大多數的水果、吞拿魚等都是用罐頭的方式帶上太空的。只要拉開就可以食用,類似我們在超市購買的罐頭食品。至於布丁則是裝在塑料杯中。
3. 中濕性食品(Intermediate Moisture Food )
和復水食品不同的是,中濕性食品並不是將所用的水分都抽乾,而是留下部分水分保持食物的軟度。中濕性食品不需要加入水分,可以即食。包括桃子、梨子、杏還有牛肉乾都是經過中濕性處理的。
4. 自然形態食品(Natural Form Food)
這些食物本身就是容易儲存也可以即食的,類似我們吃的一些乾的零食,當中包括乾果、穀麥棒(Granola Bars)還有曲奇餅等等。
輻照食品是用游離輻射(ionizing radiation)對箔紙包裝的食物進行殺菌,所以肉可以保持味道和口感。曾經通過這種技術被帶上太空梭的食品包括牛排和燻火雞。
6. 冷凍食品(Frozen Food)
這些食品需要快速冷凍,以防止大顆冰晶的形成。這種食品抱持了食物原本的味道和口感,製成品包括蛋饼(Quiches)、燉鍋(Casseroles)以及雞肉派等等。
7. 冷藏食品(Refrigerated Food)
冷藏食品和我們平日裡吃的差不多,例如芝士和酸奶油等,需要低溫保存。
8. 新鮮食品(Fresh Food)
最後一類就是完全不需要特殊保存技術的新鮮食品。宇航員在太空也需要均衡的營養,所以例如蘋果、香蕉一類可以保存相當一段時間的水果,就可以原樣帶上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