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逾百年,本地飲食口味,理所當然地受其文化影響,而一些在英國流行的副食品,也順理成章在香港有售。
以下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副食品,均來自英國,一起來認識這些品牌。
喼汁(Worcestershire sauce)
當初想到以這種酸汁來配點心吃的那位,真是天才!
正式名稱為伍斯特醬(Worcestershire sauce)的喼汁,歷史悠久,由兩位藥劑師 John Wheeley Lea 和 William Henry Perrins 在伍斯特創製,早在 1838 年開始發售。兩人的名字合起來就是品牌李派林(Lea & Perrins),醬汁就以發明的地點伍斯特命名。現時有很多其他品牌以各種名字模仿推出和伍斯特醬味道相近的醬汁,但李派林公認是始祖,伍斯特醬一名也由他們專用。
至於為什麼中文名是「喼汁」則有兩個說法,一說指香港早年華籍傭工英語水平一般,外籍僱主
自從發明以來,喼汁的配方都是高度機密,不過其中的丁香、豉油、檸檬、酸瓜及胡椒味道和東方美食十分配合,東傳亞洲以來一直大受歡迎。日本製作「洋食」如炸豬扒、蓋飯等的醬汁不時用上,在香港則是不少點心的良伴,山竹牛肉、春卷、中式牛柳和洋蔥豬扒等等都少不了喼汁。
保衛爾(Bovril)牛肉汁/茶
1870 年爆發的普法戰爭(Franco-Prussian War),法國軍隊急需牛肉作軍糧,向英國採購。居於加拿大的英國人(嚴格來說是蘇格蘭人) John Lawson Johnston 以牛肉運輸不便,研製出一種液態牛肉精並命名為保衛爾(Bovril)。在十九世紀初的極地探險和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中,保衛爾作為軍糧而聲名大噪。在英國則廣泛被認為是暖身飲品,直到今天在不少足球場還有供應,寒天邊飲邊觀賽,十分滋味。
值得一提的是 2004 年英國爆發瘋牛症後,不少地區禁止英國牛肉產品進口,其中包括保衛爾。生產商聯合利華於是推出改用酵母精(Marmite)作原料的素食版本,現時市面上有用牛、雞或者蔬菜製成的保衛爾,味道是有點不同的。
白蘭氏同樣是以人名為品牌名字,主角是一位御廚,話說英皇喬治四世 1820 年即位後身體狀況轉差,當時的宮廷御廚韓溫.白蘭(H.W. Brand)將民間流傳的雞湯食療加以改良,並提供給喬治四世食用。1835 年 Brand 退休後自立門戶開店,不斷改良產品並在 1897 年獲得英國皇室皇家認證。
白蘭式另一項令人欣賞的是它非常願意融入當地飲食文化,例如品牌特別為亞洲地區推出符合本地人口味的鮮果精華、蟲草雞精、當歸雞精、燕窩和魚油等等。能屹立多年,自有原因。
十八世紀中葉由英國人 William Horlick 和 James Horlick 兩兄弟研發的麥芽飲品好立克(Horlicks)最初在美國生產,後來於 1908 年,品牌發展基地才搬到英國。不說不知,作為藥劑師的 James Horlick,原意是以好立克作為睡前飲用的助眠飲品(品牌也歸屬在藥廠葛蘭素史克有限公司(GSK)旗下),在香港卻一直是茶餐廳的熱飲選擇。
和好立克鼎足而立的另一款麥芽飲品阿華田,則在差不多時間在瑞士面世,名字原本為德文 Ovomaltine,以拉丁文中的「蛋」(Ovum)和「麥芽」(Malt)起名,現時流通的名字 Ovaltine,則是在英語系國家使用的版本。
在香港,阿華田同為茶餐廳中飲品熱門選擇,有些茶餐廳還將之和好立克混合成為「小朋友鴛鴦」,讓小孩一嘗「鴛鴦」滋味。
葡萄適是 1927 年由英國藥劑師 William Walker Hunter 在紐卡素發明,最初的確是當作藥用。打入香港市場時,被認為適合病後調理,產品也是濃縮溶液,供消費者購買後自行兌水飲用。這個時期(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葡萄適在香港的形象老派,只會在病房或者探病的場合出現,而且總是和身體抱恙等不愉快的事情扯上關係。
黑加倫子飲品利賓納的歷史比葡萄適短,1938 年在布里斯托由科學家 Vernon Charley 發明,強調其所含有的豐富維他命 C 有益健康。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作為營養補充劑,由英國政府發放給全英兒童食用,並且早在 1955 年開始發展汽水版本。
延伸閱讀:什麽是 Horch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