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尋真 1 分鐘 2017年12月21日

冬至晚上吃甚麼?

在香港,「冬大過年」,做冬比團年飯重要。但此說法何來?冬至這重要的一頓,又應該吃什麼?

「冬大過年」是一句香港俗語,意思是冬至(日期每年不同,大約在西曆 12 月 22 和 23 日之間)當天的家庭團聚晚飯,比團年飯更為重要。說來有趣,這個說法似乎只在香港流行。大中華地區普遍都視大年夜(除夕)為一年中家庭團聚最重要的日子,冬至也不是不重視,但相對慶祝比較簡單。

台灣民眾特別重視公司在尾禡(農曆 12 月 16 日)的聚餐,在香港則只會在某些比較老式的行業中保留。各地文化有所差異是十分自然的事,但香港何以有「冬大過年」一說?冬至日的家庭聚餐又多數吃甚麼?

冬至地位如新年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這天北半球夜最長,晝最短,南半球相反,也稱為「冬節」、「南至」。《易經》姤卦的爻辭有:「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語,就是指從冬至一天起,日照時間開始增長,萬物滋長。

在古代曾經有很長時間以這天作為新一年的開始,商朝、周朝、秦朝,都以這天作「歲首」,及至漢朝起定此日為節日「冬節」。慶祝冬至的習俗少說也有二千多年,北宋孟元老所著的《東京夢華錄》指:「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可見當時已經將冬至和新年地位相等,兩者並重。

在香港,不論在家煮食還是外出吃飯,冬至是家庭團聚吃晚飯的重要日子。
在香港,不論在家煮食還是外出吃飯,冬至是家庭團聚吃晚飯的重要日子。

冬大過年

及至近代,多數大中華地區主要視冬至為敬拜神明和祖先的活動,香港卻是例外,「冬大過年」一語始終朗朗上口,何故?不少長輩和專家學者都說不出所以然,答案總是:「一向皆如此。」

不過其中一個來自資深公務員的朋友的猜想,頗為有趣:「英殖時代早年,洋人當然重視聖誕節,在推廣聖誕節之餘,也特別選一個就近的中式節日,加以宣揚。此舉既是一種懷柔政策式的與民同樂,也令管治者看來合情合理和了解中國文化,於是當時的師爺獻計,選上冬至來推廣。」這說法似乎有點道理,但始終無真憑實據,只能作參考。

近年香港也流行採購象徵「盤滿缽滿」的盤菜,作為冬至菜式。
近年香港也流行採購象徵「盤滿缽滿」的盤菜,作為冬至菜式。

冬至菜式

時至今天,冬至在香港仍然不是公眾假期,不過大部分公司都會放假半天或提早下班(服務性行業、餐飲、零售業等除外),方便大家及早回家做節(一家團聚吃飯)。

在家煮食的話,大家最關心這天各種菜餚的價格,菜市場的物價每每成為新聞的重要項目,遇上禽流感肆虐街市停售活雞,更是全城若有所失。冬至做節菜式和團年飯大同小異,主要是意頭菜,基本上包括拜神所用的白切雞和/或燒肉;象徵「發財好市」的發菜蠔豉或者生菜蠔豉;寓意「嘻哈大笑」的茄汁煎大蝦;表示「橫財就手」的燜豬手;表示「年年有餘」的蒸魚和「團團圓圓」的湯圓等。近年也流行採購的盤菜,象徵「盤滿缽滿」。

延伸閱讀:如何斬好一隻雞?

美味尋真

繼續閱讀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